張福榮 陳在鐵
摘 要 高職院校秉承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宗旨,沙洲職業數控技術專業以“廠中校”為載體,搭建“學院+企業”雙主體育人實踐平臺,踐行“現代學徒制”育人模式,能有效地保障畢業學生職業技能與企業用工接軌。
關鍵詞 廠中校 雙主體 數控技術專業 現代學徒制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03-000-03
隨著經濟結構轉型,出現了企業“用工難”和高職院校“招生難”的尷尬局面,2014年國務院明確提出了“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緊接著國家教育部印發了《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意見》。沙洲職業數控技術專業歷史性地肩負著為地方企業培養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因此,探討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學院+企業”雙主體育人平臺,踐行“現代學徒制”實習模式成為當今高職人才培養的重要課題。
一、以“廠中校”為載體,搭建“學院+企業”雙主體育人平臺
所謂雙主體育人:培養在校學生是學校的天然使命,義不容辭,培養自身員工是企業的內在需求,責無旁貸,共同的職責使企業與高職共同成為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的主體,真正意義上實現企業與高職院校雙主體育人。建設“廠中校”生產性實習基地是搭建“學院+企業”雙主體育人平臺的基礎。
(一)“廠中校”生產性實習教學體系的構建
學院數控技術專業學科組負責人自2011年就積極主動與張家港當地企業密切聯系,通過“校企對接”分別在當地行業企業建立了5-8個“廠中校”生產性實習基地。“廠中校”實習基地的建設以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為基石,學生在“廠中校”實習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基礎訓練階段。根據職業技能形成的內在規律,實習項目和實習模塊開設時,需要結合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做到從易到難、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
2.綜合訓練階段。實習課程體系的設置結合企業當前的生產任務,從合作企業的當前生產任務中,提煉出具有典型工作任務的項目,將這些項目由淺入深地整合到“廠中校”生產性實訓教學中。
3.頂崗實習階段,學院根據合作企業的崗位要求,與合作企業共同確立人才培養方案,編制與企業相適應的教學大綱,制訂 “廠中校”教學計劃方案,為學生畢業則就業奠定基礎。
(二)“廠中校”建設有利于構建“學院+企業”育人共同體
學院數控技術專業在相關行業企業建有的“廠中校”式校外實習基地不斷增加,至今為止合作的單位主要有:江蘇西馬克技術(蘇州)有限公司、蘇州海陸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蘇州金鴻順汽車部件股份有限公司、蘇州愛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張家港中天精密模塑有限公司、張家港長力機械有限公司、張家港港鷹集團有限公司、張家港化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等。構建“學院+企業”育人共同體的優勢如下:
1.學院的最大利益是提高教學質量。從高職學院的角度出發,培養的人才必須最大限度地得到社會的認可。要培養學生勝任職業崗位的能力,高職教育必需為學生在濃厚的職業氛圍中歷練提供平臺,學生才能更好的成長,也必然會使學院專業內涵建設和學院對外招生提高市場競爭力。
2.學生的最大利益是成為社會有用人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要使學生能成為社會有用人才,使學生的人生價值得到最大的體現,高職教育必須為學生提供“真刀實槍”式的實習平臺,為學生畢業則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3.企業的最大利益是要獲得自己需要的適用型人才。從企業角度出發,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企業找到最適合崗位需要的用工人員。高職教育與企業深度合作同時,還必需重視多崗位實習平臺建設,為學生提供多崗實習環境,使學生剛畢業則具備企業多崗位工作技能。
學院數控技術專業通過“廠中校”的建立拓展校外實習基地,創建能夠有效促進“教與學”雙向互動的平臺,為張家港當地企業數控能型人才培養完全符合學院、學生和企業三方利益的共存。
(三)“學院+企業”雙主體育人平臺特點
“廠中校”生產性實習基地主要按照生產的工序流程來布置,引入企業真實工作情境、文化氛圍和管理模式。實習就是生產、師傅就是老師、車間就是教室。“廠中校”生產性實習具備以下特點:
1.生產性特點。學生分配到相關合作企業后,不是簡單的點名簽到,而是能真正參與到企業真實生產過程中,學生實習勞動結果也包含產品。只有保障學生實習同時不耽誤企業生產,才能充分調動企業方面積極性,實現學院和企業責、權、利相統一,保證“廠中校”建設的良性發展。
2.指導學生實習的教師(師傅)應該具備傳授基本專業知識和指導學生實踐操作的能力。學生實習過程中由以學習為主慢慢的要轉入頂崗階段,學生不但要全方位地參與企業真實的生產管理、技術管理及設備管理等工作環節中,還要參與產品生產工藝制定,提高 “真刀實戰”的技能水平。
二、以“現代學徒制”形式實踐雙主體育人模式
“廠中校”生產性實習基地是以合作企業生產的產品為主要教學載體,學生在實習期間還可以適當地享受學徒工資,“廠中校”生產性實習基地的健康與發展必須依托企業的主要技術力量。
(一)“現代學徒制”實習模式理論依據
“學徒制”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職業教育的模式。當今已發展為“現代學徒制”。現代學徒制是傳統學徒制與職業教育制度的科學融合,突出體現在學生身份與學徒身份的相互交替,其具體表現為:
1.“現代學徒制”實習模式的課程標準需要專門制定,實習的課程標準是“學院+企業”雙主體育人模式人才共育的指導性教學文件,同時也是確定學生實習崗位、明確實習學生工作職責的重要指導資料。而企業師傅(工程師)是“現代學徒制”實習最為有效的人力資源保障。通過學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以致于招工與招生還可以同步進行,解決學生的員工身份問題。
2.現代學徒制實習教師與企業師傅(工程師)聯合傳授專業相關知識,校企雙方共同完成對學生(員工)的培養,雙方共同負責制定與實施培養方案,校企雙方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各專所長、分工合作。企業、學校和學生三者必須簽定相關協議,企業、學校和學生三者的關系和權益必須由相關法律合同作為強有力的保障。架起學校與同行業企業之間的橋梁,使現代高職院技能型人才培養更具有社會性、實踐性、專業性和操作性。
(二)“現代學徒制”利于雙主體育人模式的實施
“現代學徒制”實習模式需要徒弟跟隨師傅按照一定合同結對方式,在師傅指導和影響下學得專業技能和情景智慧的培訓模式。現代學徒制實習模式需要師傅和徒弟間構成一種情感化的人際關系[4] ,學生通過師傅直接來學習專業技術和實際操作經驗,其特征主要如下:
1.傳授精湛技藝。現代學徒制實習中,主要通過生產實例進行案例學習,師傅帶徒弟。師傅對徒弟“手把手”地教,徒弟(實習學生)在師傅指導下直觀地學習實踐技能和相關知識,徒弟跟著師傅既在做中學,又在學中做,做與學融為一體,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徒弟(學生)的職業技能。
2.言傳加身教。現代學徒制實習中,形象思維占據主導地位,實習過程中自然地會包含著大量的可供模仿的內容。師傅言傳加身教,師傅所擁有的操作經驗和相關專業知識能很好地傳承給徒弟(實習學生),能很好地彌補傳統實踐培訓中脫離實踐生產的許多不足,使徒弟學習效果最佳。
3.師傅也是老師。師傅以培養學生技能為核心,徒弟學習的主要是實際操作要領,師傅還要象老師一樣要檢查徒弟作業。實習其間作業的質量能有效地反映出所學習到的技術水平等級 [4]。經過實習徒弟必須達到一定等級技術水準才可以出師,而成為合作企業正式技術員工的候選人員。
三、雙主體“現代學徒制”育人模式實施保障
“現代學徒制”已被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和現代企業組織形式所取代。學院和合作企業雙方貫徹“人才共育”的合作原則,共同實踐 “現代學徒制”實習模式。
(一)企業與學院共同組建師徒班
“現代學徒制”實習模式的師傅由既具備豐富實踐經驗具有專業理論知識和的“雙師型”教師或企業師傅(工程師)共同組成,需要學院和合作企業為“現代學徒制”實習模式有效合理地配置師傅。
1.踐行“現代學徒制”實習最為緊缺的就是師傅。高職院校教師主要是“學科型”教師,大多數是大學本科畢業和研究生畢業甚至博士畢業,年輕教師未經過專門的職業技能培訓,“真刀實戰”的生產實踐經歷缺乏,操作技能水平能力也遠遠不如行業企業的工程師和師傅。學院數控專業每年派出幾名數控專業教師到“廠中校”平臺工作,專業教師在“廠中校”工作的同時很快成長,既可以提高自身的實踐經驗,又可以幫助企業工程師分擔帶徒弟的管理任務,甚至有的很快就能直接與企業工程師共同擔任雙主體育人的師傅,因此,“現代學徒制”實習師傅可來自三個方面:一是企業各生產線管理者;二是企業技術專家、工程師、專業技師;三是學院下廠鍛煉年輕的教師[5]。
2.踐行“現代學徒制”實習最為關鍵的就是師徒結對。考慮到企業生產管理的客觀規模,實際上師徒結對不可能是一個師傅僅帶一個徒弟,企業保障正常生產時容納實習學生的數量會有限,因而,學院要學生不可能整班進入企業,結合企業生產實際采用先分批次后分組的方法。在學生入企業實習之前,學院系部做好學生入企實習前教育工作,學生剛到“廠中校”實習時先填寫好“現代學徒制”實習“師傅—徒弟” 結對登記表,這種結對登記表往往是一個師傅帶幾個學生,“師傅—徒弟” 結對登記表中還必要明確師傅與學徒的資格要求、師徒各自的職責、考核方法等。
(二)企業與學院共同設計崗位群
踐行“現代學徒制”實習,學生需要在合作企業的不同崗位實習,學生能經過企業整個生產流程的大多數崗位上實習。因而,還要有意思地讓學生學習多崗位的技能,注重多崗位遷移能力培養。
1.多崗位遷移是學生多技能培養的有效途徑。實習生不能等同企業正式職工,到企業實現真正頂崗還需一段時間學習,因此,企業實習要結合學生的政治素質與身體素質,明確學生專業實習的實習目標、同時結合企業崗位職責、崗位要求、崗位注意事項等制定崗位培養方案,并據此設計企業頂崗實習崗位系列群。被學院派到“廠中校”工作的教師還要與多崗位遷移中的實習學生保持聯系,建立崗位輪動表格并簽定崗位輪動責任書,以加強對輪動中實習學生的督促、指導和管理。
2.制定“現代學徒制”實習崗位考核方案。實習學生在“廠中校”實習過程中,按照校企雙方的要求撰寫《崗位實習報告》,師傅要督促學生完成“崗位實習小結”,嚴格要求學生在撰寫小結和報告時結合實習工作崗位,將崗位工作中所運用到的技術手段、設備運用、質量控制、調整測試和安全防范等內容寫入崗位實習小結中。院系部指派對應的教師通過檢查學生的《崗位實習報告》,并下達畢業設計任務。這既有利于學生多崗位遷移能力培養,有有利于師徒實習模式健康發展。
四、結語
沙洲職業數控技術專業不斷探求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廠中校”為載體,搭建“學院+企業”雙主體育人平臺,踐行“現代學徒制”實習模式,有效地緩解了企業“用工難”和學院“招生難”的尷尬局面,真正實現了學院、學生和企業三方利益共存。
參考文獻:
[1] 郭全洲等.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基本框架及運行機制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4.6.
[2] 童云飛等.基于校企合作培養高職學生職業素質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29).
[3] 李海燕.基于高職院校視域的校企合作政策環境研究[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2(1).
[4] 李瑞榮等.鐵路機車專業在企業實習中開展現代學徒制的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08(8).
[5] 張福榮等.高職“學院+企業”雙主體實習模式的研究與實踐——數控技術專業實習形式企業化和實習內容產品化的實踐,現代企業教育[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2.12.
[6] 張福榮.高職數控技術專業校企一體“緊密型”合作辦學探索與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