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徐
摘 要: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但在實際的教材安排上有些地方影響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文章分析了小學低年級語文課本中的教材安排與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
關鍵詞: 教材安排 教學設計 學生語文素養 小學低年級 語文課文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學生是學語文用語文的主人,語文教育要目中有人。要立足于促進人的發展,而不能見物不見人,只盯住知識結論或統一答案。語文學科要進入學生的精神領域,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要立足于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培養基本的語文實踐能力,而不能一味地搞知識系統的構建。語文是工具,但學生不是工具,我們要培養掌握和運用語文工具創造文化、傳承文化的人。真正的語文教育就在于促使人性的提升,使兒童從自然性走向社會性,從個體性走向總體性。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但在蘇教版中的一篇課文的安排背離了新課改中的初衷。我就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作案例分析。
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七課《蝸牛的獎杯》是一篇寓言故事,告訴學生要做謙虛的人,別太驕傲,“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本課的出發點是好的,在教學中讓學生學得做人道理。教學時教師讓學生邊讀課文邊找出“蝸牛長什么樣子?”的句子。生回答:蝸牛有一對有力的翅膀。這樣學生自然知道了蝸牛獲獎的原因:是因為有一對有力的翅膀,能夠自由飛翔。就是因為它能飛善飛,蝸牛獲得了勝利的獎杯。師繼續引導:那么獲得獎杯的蝸牛是怎么做的?生回答:非常驕傲,生怕別人看不到自己的榮譽,所以天天背著自己的獎杯。這樣做結果會怎樣呢?學生自然就去文中找答案:就這樣天長日久,蝸牛的獎杯變成了堅硬的外殼,它再也不能飛行了,只能在地上慢慢爬行。最后師作總結,讓學生說說從中悟出的做人道理。可以說,這是一節很合格的語文課,它實現了既定的教學目標,卻讓學生歪曲了對蝸牛的認識。
蝸牛是陸生貝殼類軟體動物,從曠古遙遠的年代開始,蝸牛就已經生活在地球上。它是大陸上生活的螺類,約22,000種。大多屬于腹足綱、肺螺亞綱,少數屬于前鰓亞綱。取食腐爛植物質,產卵于土中。在熱帶島嶼最常見,但也見于寒冷地區(冬天蟄伏)。樹棲種類的色澤鮮艷,地棲的通常單色。非洲的瑪瑙螺屬體型最大,多超過20公分。歐洲的大蝸牛屬于常作佳肴,尤其在法國。還了解到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雖然它的嘴大小和針尖差不多,但是有25600顆牙齒。在蝸牛的小觸角中間往下一點兒的地方有一個小洞,這就是它的嘴巴,里面有一條鋸齒狀的舌頭,科學家們稱之為“齒舌”。蝸牛有一個比較脆弱的,低圓錐形的殼,不同種類的殼有左旋或右旋的,頭部有兩對觸角,后一對較長的觸角頂端有眼,腹面有扁平寬大的腹足,行動緩慢,足下分泌黏液,降低摩擦力以幫助行走,黏液還可以防止螞蟻等一般昆蟲的侵害。蝸牛是生活在蝸牛殼里的。它的心、肺和所有重要器官都在這里面。它喜歡生活在潮濕的地方,干旱的季節,它就把殼封閉起來,到了秋天,蝸牛就躲到安全地方,再把殼口封閉起來,并且盡量加厚,這樣才能抵抗寒冷度過冬。如果損壞補修不好,它就會死掉。
事實告訴我們蝸牛背上的殼并不是因為天天背著獎杯經過日久天長的變化而得來的,蝸牛背上的殼是與生俱來的。
低年級孩子感知的目的較弱,具有明顯的隨意性與情緒性。在感知學習過程中,小學生學法的特點:一是由被動感知向主動感知轉變。低年級兒童一般不能主動選擇學習新知識所必需的實際材料,也不善于自覺進入感知過程,而是要借助課本或學校教師提供和選擇的感知材料,并在教師的介紹講解下進行有組織的感知學習。就是因為低年級的學生有這樣的一些特點才不能這樣安排教材。這樣的教材去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低年級學生行為的特點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模仿性強,二是可塑性強。這樣的教材影響了孩子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低年級學生就像一張白紙,一張白紙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也可以這樣說,一張白紙也能畫出最糟糕的圖畫。圖畫到底畫得怎么樣就在于畫者怎么畫。教師就是那畫者,不能耽誤學生的健康成長。
新課標的總目標中提到: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在教材編寫建議中提到:教材編寫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教材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教學建議中也提到: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教學過程中。
正是因為有這一系列原因,課本中的這個故事影響了學生對蝸牛的認識,影響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也影響了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我們真的需要為蝸牛“平反”。
參考文獻:
[1]崔允漷,鐘啟泉.主編.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2]高萬同,著.高萬同語文教育文集.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
[3]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4]《語文》二年級下冊.江蘇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