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鄰
摘 要: 本文就化學教學實踐工作中多媒體運用契機談了體會。如將微觀抽象的化學知識變得具體生動時使用多媒體;展示感性材料,增加感性認識,強化教學效果時運用多媒體;模擬各種難以操作的實驗,強化演示效果時運用多媒體;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時運用多媒體。
關鍵詞: 化學教學 多媒體 教學應用
現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在教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運用。在化學教學實踐工作中,恰當使用多媒體展示感性材料,增加感性認識,可以使微觀抽象的化學知識變得具體生動,強化教學效果。特別是在模擬各種難以操作的實驗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活躍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想象力,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優化課堂結構,大幅增強演示效果,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的素養,優化課堂教學效果。下面筆者就化學教學實踐工作中多媒體的運用契機談談體會。
一、將微觀抽象的化學知識變得具體生動時使用多媒體
化學概念及原理大多較抽象。物質的微觀結構既看不見又摸不著,且化學變化又是在分子破裂原子重組的結果。這些微觀的教學常常困擾著教師和學生。而多媒體的運用可以模擬各種微觀結構及微粒的運動,化抽象為形象,讓學生直觀形象地認識微觀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理解化學原理,降低教學難度。例如,在教學《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原子的構成》、《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等知識時,運用傳統的教學手法許多學生難以理解。此時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就能把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具體,把微觀的知識變得直觀可見。又如,教學《水的組成》時,雖然有電解水的演示實驗,但學生從肉眼上也只知道水在電解時,分解成了兩種不同的物質氫氣和氧氣,至于水在電解時到底發生了什么變化并不知曉。在這里如果播放《水的電解》課件,學生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觀變化,水在電流的作用下,一個水分子分成了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氫原子又重新組合成氫分子,氧原子又重新組合成氧分子,它們歡樂地奔向了自己的新天地(負極和正極)。可見,多媒體教學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了物質的結構,理解了化學變化的實質。
二、展示感性材料,增加感性認識,強化教學效果時運用多媒體
在教學《愛護水資源》時,運用多媒體展示最新的天文觀測資料,聯系學生熟知的地球表面被水覆蓋的事實,說明水在地球上的廣泛分布。通過水土資源流失、水污染嚴重,淡水量少,80多個國家約20億人口面臨淡水危機的圖文資料,促使學生體會保護水資源緊迫性。
例如,在教學《空氣》一節時,通過多媒體放映地球兩極因溫室效應引起的全球變暖、氣候無常、冰川融化、酸雨、臭氧空洞等事實,使學生認識到空氣污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傷害,從而說明我們有責任從我做起,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是每個人的責任。
又如,在教學氯化鈉一課時,先讓學生討論氯化鈉的用途,利用幻燈片展示一些圖片:0.9%的氯化鈉注射液、腌制咸菜、精制鹽、融化積雪、農業選種等。讓學生在觀察圖片的同時,意識到氯化鈉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緊接著提出問題:我們食用的白花花的鹽是從哪里來的呢?怎樣從海水中獲得食鹽呢?通過大屏幕播放氯化鈉在自然界的存在和海水曬鹽的錄像讓學生從感官上認識并理解所學知識。緊接著做完粗鹽提純的實驗后留下大部分時間用幻燈片投影練習題加深鞏固所學的知識。這節課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既增加了課容量又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模擬各種難以操作的實驗,優化演示效果時運用多媒體
例如,在教學“濃硫酸稀釋”實驗時,如果把水加入濃硫酸中,水會沸騰,硫酸小液滴會四處飛濺傷人。在用排水法收集完O2后,若先移離酒精燈后撤導管,會使水槽里的水倒流使試管炸裂。在CO還原CuO的實驗中,若先加熱后通CO,試管會因為CO與空氣混合加熱而爆炸;反應完后若先停CO后撤燈,銅又會被氧化等。這些實驗在傳統教學中,往往教師只能進行口頭講解,學生也只能憑空想象,而現在用多媒體演示,就使得教學過程變得直觀、生動、形象,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又如,分子原子教學中“如何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化學反應的實質”,將氧化汞分子的分解過程制作成動畫,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氧化汞分子。我用兩個大小不同的球分別表示汞原子和氧原子,兩個大小不同的球挨在一起表示一個氧化汞分子。加熱后氧化汞分子分為兩種不同的原子——汞原子和氧原子,而后無數個汞原子聚在一起構成汞這種物質,氧原子又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這樣,學生既理解了分子由原子構成,又理解了化學變化的實質是原子的重新組合,而原子本身并沒有變化,更理解了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通過計算機動畫把微觀世界宏觀化、形象化,收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時運用多媒體
在學習了《燃燒與滅火》的原理時,通過多媒體展示泡沫滅火器、粉塵滅火器、CO2滅火器的原理及各自的優點之后,給學生創新空間,小組成員出謀劃策設計簡易的滅火器。學生興趣高漲,積極利用已有的材料,運用自己的智慧,自制簡易滅火器。他們用空礦泉水瓶代替鋼瓶,用已用過的粗圓珠筆鉛筒在瓶頸處鉆一個小洞并安好,在瓶中放一個用細線記住的裝滿濃鹽酸的小試管,瓶中裝一小燒杯自配的濃碳酸鈉溶液,蓋緊瓶蓋,將瓶子倒立過來,就能看到瓶中噴出泡沫。
又如,在演示面粉爆炸實驗時,因爆炸是瞬間發生的現象,這樣學生并不能通過實驗來體會爆炸發生的內在規律。而利用多媒體的技術我們就可以使這樣的爆炸由原來的一秒鐘變為一分鐘,讓其變化過程慢慢展示在我們的面前,加深對爆炸這種特殊現象發生的條件的理解。
總之,隨著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運用,以往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發展。在教學中我們不能生搬別人的教學模式,應當在多媒體技術與化學課程整合的實踐中,不斷完善已有教學模式,創設適宜學生特點和教學特色的新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金月霞.多媒體技術優化化學實驗教學應遵循的原則[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9(16).
[2]劉玉學.多媒體技術與初中化學教學整合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9(4).
[3]鄭奎祥.在化學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9(12).
[4]李志紅.運用問題教學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能力[J].化學教育,2004(07).
[5]董素靜.新課程理念下化學教師角色的轉變與應對[J].化學教育,2004(05).
[6]楊崢.中學化學教學中對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