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春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能力;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3—0090—01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由于小學生的年齡、閱歷以及此年齡段的性格特征各不相同,教師容易忽視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具體感受,有的教師甚至認為小學生的理解力較弱,對于文本的解讀是模糊的,要達到情感共鳴是不可能的。然而,在閱讀過程中,如果教師細心觀察則會發現,教學方法得當,一步步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通過不同個性的文本解讀,及時關注學生的閱讀感受,提高閱讀教學效果就不會成為難題。本文以《金色的腳印》一文為案例,通過環環相扣的教學設計,一步步催動學生的情感因子,及時關注學生的閱讀感受,充分彰顯他們解讀文本的個性化,從而為提高閱讀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一、導入環節制造話題,鼓勵學生個性張揚
在上新課前,教師要巧設話題,以此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展示學生的預習成果,這是關注學生閱讀感受的初級階段。學生從預習中已經知曉了課文的大概內容,此時會產生對文本的第一解讀印象,教師要做的就是把這種“第一印象”在導入環節中激發出來,這是對學生閱讀感受的尊重和關注,也為步步深入解讀文本、觸摸文本主旨、引發與文本情感共鳴奠定良好基礎。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背后,是一種個性的充分張揚,這正是學生幼小心靈審美萌芽的初綻,教師要保護、尊重和鼓勵他們的個性語言,這是帶他們踏上入文學殿堂的第一步。
二、誦讀階段“拋磚引玉”,感知文本個性閱讀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朗讀可以促進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還能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文章中蘊含的感情。那么,在學生朗讀前,教師要提出朗讀的任務要求,提出引領學生不斷探索和思考的問題,恰當地“拋磚引玉”,讓學生深入文本,挖掘文本內涵,找到契合心靈的情感元素,從而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然后教師要給予肯定:是呀,大家說的都不錯,這就是情感,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都是有親情、有友情,尤其是當我們陷入困境獲得他人的幫助時,這種友善的行為是最感動人心的,受助的我們要懂得知恩圖報,這也是人類以及自然界不受阻隔,無界限的、最珍貴的情感交集。
三、積極創設交流平臺,促使學生暢所欲言
把課堂交給學生,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專門設計好一個時間段,讓學生分小組自主探究相互交流,讓他們在愉悅輕松、無拘無束的氛圍下圍繞課文展開話題,教師要鼓勵他們暢所欲言,這本身就是尊重學生、張揚學生個性的一種有效途徑。然后教師總結:說的真好!血濃于水的親情是感天動地的,文中老狐貍對小狐貍的不離不棄,正像是我們自己的父母對我們的不離不棄,所以,首先我們要感恩父母。其次,人類要與自然界保持和諧的關系,日常生活中,我們要關愛每一個小動物,它們雖然不會說話,但是,你對它的愛它不會不知道,總有一天它會回報給你。最后要說的是,生命是寶貴的,我們要善待一切生命,讓生命的花朵努力綻放,這個世界才會越來越美好,越來越精彩。
四、課外延伸,激發學生的創造火花
課文故事戛然而止,但是不少學生還是意猶未盡,此時,教師要捕捉到他們身上被這種情感渲染后欲說不能的火花,布置作文,要求學生以作文、一段話或一句話的形式來想象一下,狐貍一家在做什么,正太郎在做什么。或者當正太郎摔下懸崖,在被救醒前,他會想到什么……這些問題正是教師關注學生閱讀感受的一個契機,也進一步啟發了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情感活動中,增強了理解力和豐富了自己的情感體驗。這里包含了學生的獨特性閱讀感受,每一個人的回答都不一樣,每一個人的想象也不一樣。唯有此,才會讓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更加深厚,學生的創造性才會更加精彩,個性的閱讀才會讓整個語文教學生機勃勃。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