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波
【關鍵詞】 數學教學;留守兒童;學習
興趣;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3—0100—01
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為了提高個人收入到城市打工,這就大大增加了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這些被父母安置在家中的留守兒童,是農村受教育者的一部分,也是較為特殊的一部分。“留守”這個標簽,會對小學生的成長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鑒于此,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就要加強教學思想的更新,利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去激發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體會到快樂和幸福。
一、重視留守兒童心理引導與幫助
留守兒童的情況較為特殊,他們的父母不在身邊,許多學生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教師要激發農村留守兒童數學學習的興趣,就要幫助他們消除心理障礙。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做到尊重、愛護、關心學生,要處理好師生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對于農村留守兒童來說,他們不能在家庭中感受到父母的關懷。如果他們能夠在學校從教師身上感受到父母一樣的關心與愛護,他們自然會愛上教師,進而愛屋及烏,喜歡上數學學習。
二、引導農村留守兒童自主學習數學
教師要將正確的自主學習方法教授給學生,促進他們數學學習興趣的提高。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梳理課本知識點的方法。像在學習有關四則運算的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將運算知識按照加、減、乘、除的類別進行總結,再整理四則運算的規則。在課堂中,讓學生去分類總結,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能夠促進學生主人翁意識的形成,進而促使其學習興趣的提高。其次,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這是促進其數學學習興趣提高的重要方法。最后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條件。留守兒童的自主學習問題在于他們沒人幫助,沒有探討,自主學習會很困難。教師可以安排留守兒童結成自主學習小分隊,在雙方共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預習,這樣做有利于其數學學習信心的建立。
三、將數學史相關內容融入到數學教學中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將數學史引入到課堂中,將數學史作為數學故事講給學生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其關注學習內容。
例如,在講解“圓周率”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小學生講一講祖沖之發明圓周率的故事,也可以將華羅瘐成為數學家的經歷、阿基米德的趣味童年生活作為故事引入課堂,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數學學習興趣。
再如,在講解“高斯定理”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小學生講:高斯7歲那年開始上學,他10歲時的數學教師布特納布置了一道題,1+2+3……這樣從1一直加到100等于多少。高斯很快就算出了答案,起初高斯的老師布特納并不相信高斯算出了正確答案:“你一定是算錯了,回去再算算。”高斯說出答案就是5050,他是這樣算的1+100=101,2+99=101……最后有50組這樣的數,所以50×101=5050。這一故事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他們會主動探討高斯定理的內容。
四、合理應用多媒體技術
將多媒體技術引入到農村小學數學課堂,給學生展示更多的數學學習資源,讓學生在多媒體的幫助下認識寬廣的數學世界,有利于學生眼界的開闊,能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找到數學學習的動力。
比如,在講解“圖形變換”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段圖形變換的動畫。動畫對于農村留守兒童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在視覺沖擊下,他們精神抖擻,能夠更積極愉悅地接受圖形變換的知識。教師適時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夠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得以保持。如,教師可以用課件呈現兩個顏色鮮明的圖案,并提問“第一個圖案怎么變化成為第二個圖案?”這樣的問題,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注:本文為2014年甘肅省“十二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教研課題《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與教育對策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為:[ZY—493])。)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