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媛
摘 要:高中階段數學邏輯性增強,需要注意的知識細節(jié)也比較多,如果教師再沿襲傳統(tǒng)的抽象理論說教肯定會讓許多學生覺得抽象難懂,學習吃力。所以,教師必須學習新課改精神,堅持以生為本,結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設置靈活的教學方法,夯實基礎,謀求進步發(fā)展。
關鍵詞:高中數學;基礎;預習;認知層次;知識漏洞
數學一直是高中的核心學科之一,也是許多高中生抱怨學不會的重要學科之一。為此,《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師摒棄傳統(tǒng)說教和題海戰(zhàn)術,能結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整合教學方法,從基礎抓起,讓學生逐步拾級而上深入到數學學習中來。鑒于此,我們結合一線教學實踐,對怎樣實踐生本理念,促進學生抓 基礎、謀發(fā)展進行如下分析與討論。
一、抓好預習引導
預習是對陌生知識的前探。如果課堂上我們直接面對陌生的知識,肯定措手不及,顧此失彼。所以,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我們可以先設置預習導案,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讓他們先熟悉知識脈絡,對其中的重難點有對應的標記,這樣就能提高聽課的針對性,有效提升課堂效率。
以“函數的奇偶性”為例。這一節(jié)內容其實不難,但是類似的概念學生是初次接觸,如果不加以預習,那有限的課堂時間肯定無法完成教學任務。為了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預習,我們可以設置預習導案進行引導和啟發(fā):(1)什么是奇函數和偶函數?(讓學生先把握基本概念)(2)奇函數和偶函數分別有什么性質?(3)嘗試說幾個奇函數和偶函數(這一問是啟發(fā)學生在預習掌握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嘗試應用);(4)奇函數和偶函數在圖象上有怎樣的特點(引導學生從數和形兩個角度來認知偶函數和奇函數的概念)……通過這樣的預習導案,讓學生擺脫盲目預習,在課前就掌握了基本的知識和概念,為高效課堂奠定了基礎。
二、統(tǒng)籌認知層次
現在一個高中班一般是四五十個學生,甚至更多,學生肯定存在認知規(guī)律和知識結構的差異,所以如果我們教學中統(tǒng)一用一種教學方法肯定無法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新課程要求我們以生為本,就是為了規(guī)避因為認知差異造成的馬太效應。為了讓每位學生都能進步和提升,我們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將他們劃分成兩個認知層次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然后根據不同層次設計具體的啟發(fā)和引導方案,這樣才能保障一節(jié)課讓所有學生都有收獲。
這里還以“函數的奇偶性”教學為例。具體教學中我們的教學目標是:(1)掌握函數奇偶性的基本概念;(2)弄懂判定函數奇偶性的主要方法;(3)能分別從數形角度理解和運用函數的奇偶性。針對此教學目的,如果我們不管學生的認知情況進行統(tǒng)一教案設置,那基礎不好的學生可能到第二目標時就跟不上了。鑒于此,筆者就結合學生的認知情況設置了兩個不同的引導層次:(1)針對基礎薄弱的學生,我們在基本概念學習之余,通過典型的簡單函數案例從數形角度進行引導和啟發(fā),讓他們掌握函數奇偶性的基本判斷方法;(2)優(yōu)秀生能在此基礎上畫出典型的奇函數和偶函數的圖象。可以給出例題如下讓大家探索實踐:偶函數y=x4+x2,y=x-2+2,y=x2n(n∈Z);奇函數y=2x,y=x-1+x。如此針對學生能力分層引導,然后吸收知識,逐步夯實各個基礎知識點,學習知識的同時才會收獲信心,實現進步和提升。
三、尋找知識漏洞
高中基礎知識概念需要注意的細節(jié)比較多,如果學生理解不到位就容易“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實際來說,當前高考數學對基礎和細節(jié)知識考查分值最高,如果我們對基本概念掌握模棱兩可,那肯定容易疏忽大意錯失分數。所以,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在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設置陷阱問題,讓學生將錯出在課堂上,及時彌補認知漏洞。
比如,解不等式時容易出錯的地方就是不等號方向問題。筆者在教學中為了引起學生重視就設置如下習題讓大家解決:求解不等式2x(x+3)<5(x+3)。許多學生看到該題就直接兩邊除以(x+3),然后得出2x<5。這樣就落入了問題陷阱,因為解不等式時如果兩邊同時除以負數,不等號的方向要發(fā)生改變,上面的解題方法是以為(x+3)>0了,其實還有(x+3)<0的情況。可見,這樣通過典型問題將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展現出來,讓學生有了足夠的認識,就能有效彌補知識漏洞。
如此設置課堂,借助多媒體豐富了形象認知,擴展了課堂知識內容,讓學生在直觀的數學展示中得到啟發(fā),然后通過互動、實踐,全面體驗并認識到數學知識生成和發(fā)展的過程,為遷移知識、生成能力奠定基礎。
本文是筆者學習新課改精神后結合一線課堂實踐對注重基礎打造高中數學生本課堂的幾點方法分析。總而言之,數學知識雖然抽象,但也有規(guī)律可循,教學實踐中我們一定要還原學生為本的課堂地位,結合他們的認知規(guī)律運用契合他們認知和發(fā)展的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驅使學生進行詳盡的探索與研究,最終達成完善知識、遷移能力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梁英麗.淺談高中數學“生本高效課堂”的構建[J].新課程學習:中,2014(2).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