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薇
摘 要:高中數學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給學生學習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在學習過程中,特別是一些知識點,學生在理解方面可能出現偏差或者理解錯誤,出現認知偏差。通過解題錯例不僅暴露了學生在知識體系方面存在的漏洞,而且直觀反映出學生在邏輯思維認知方面的偏差。老師通過解題錯例,對學生認知方面進行引導,幫助學生解決認知偏差。本文主要探析了高中數學難點及產生認知偏差的原因,希望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解題錯例;高中數學;認知偏差
高中數學是抽象思維強、注重學生實踐能力,所以很多學生進入高中以后,感覺學習起來很困難。在高考的壓力下,一部分學生陷入了題海戰術。但是這種不重質量重數量,在做題過程中,不注重對題目的總結和思考,長期以往很容易造成學生認知上的偏差,同一類型的題目,一直犯同樣的錯誤,所以即便做了很多考題,但是考試成績依然不理想。而通過解答錯例題,找出學生認知上的偏差,采取有效的解題方式,不僅能提高解題的速度,而且能保證解答的質量。因此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快速掌握學習內容的方法。
一、高中數學難點及學生產生認知偏差的原因
數學邏輯性和應用性很強,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形成一種慣性思維,對某一種類型或者某一個知識點形成自己某些習慣性的解題思路。無論是在教學活動中,還是課后的練習時,學生都會產生一種認知上的偏差。如果在數學解題中依然保持這種主觀判斷或者習慣性的認知方式,那么可能離正確的解題方法和答案相去甚遠。所以在解題過程中,認真分析解題過程中存在的一些錯誤認知很有必要。
二、幾何認知偏差以及產生的原因
解題是否正確,取決于答題者是否認真審題,了解出題者的意圖和考察的重點。但是解題的前提條件是答題者對題目的知識點是否理解,如果學生對題目考察的知識點和內容不了解,或者理解內容有限,那么必然會影響學生的答題效率,從一開始就為錯誤的答案埋下了隱患。
函數是高中數學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之一,函數幾乎貫穿整個高中時期。比如拋物線2y2=8X與過(0,1)的直線有且只有一個公共點,在這一條件下,可以畫幾條直線?看到整個題目,很多學生可能首先是列出直線方程y=kx+1,然后結合拋物線2y2=8X,然后得出k=1,所以得出只有一條直線。但是這個題目還要考慮到斜率不存在的因素和k=1的情況,所以應該有3條直線。直線是解答幾何題目的關鍵信息,而圓是解答幾何題目中最基本的曲線。直線方程、圓方程、直線和傾斜角、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等問題都是直線和圓方程的難點問題。
在解題過程中,學生在解答問題的時候,最大的問題是不知道選擇什么樣的方式求得方程,什么樣的方程能夠成為圓的方程。出現這樣的問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學生沒有充分理解直線方程和圓曲線方程的表現形式。通過一些典型的解錯例題,老師對學生容易出現偏差認知的難點進行分析,讓學生從具體的案例中得到啟發,從而進行糾正。并善于總結一些常見的典型問題,用錯誤的例題作為教學的素材,從而設計錯誤剖析課程。
三、函數產生認知偏差的原因
高中數學知識點比較復雜,而且難度非常大。在解題的時候,學生很容易被一些其他信息干擾,沒有找到題目關鍵信息,有的信息是隱藏在題目中的,而沒有直接寫出來。在解題的時候,需要學生自己進行分析,并找到。所以老師應該訓練學生這方面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技巧,讓學生在解題的時候抓住主要信息,并快速找到題目隱藏條件,從而解答題目。
(x+2)2+=1,求x2+y2的取值范圍。
根據函數的定義和相關的知識點,學生很容易根據已知條件得出y2=-4x2-16x-12,從而推導出x2+y2=-3x2-16x-12=-3(x+)2+,然后得出x=-,x2+y2最大值是,所以它的取值范圍是[-∞,]。
在答題的過程中,學生沒有發現其實題目中對x的取值范圍已經做了限制,去掉了最小值,所以根據已知條件(x+2)2+=1,得出了
(x+2)2=1-≤1,由此得出-3≤x≤-1,如果x取-1時,那么x2+y2的最小值就是1,所以這道題x2+y2最小值并不是-∞,取值范圍是[1,]。
四、結語
在學習過程中,無論老師怎么強調,學生在理解的時候總會出現一些認知偏差,這些問題在解題的時候會充分暴露出來。這在教學過程中,不足為怪。在教學中,老師對于學生出現的這些問題要正確對待,并善于利用這些典型性的錯誤,認真分析發現其存在的特點和規律,通過對錯誤例題的剖析,加深學生的記憶力。
參考文獻:
[1] 劉月.從解題錯例分析高中數學難點及認知偏差[J].語數外學習(高中數學教學),2014,(11):69.
[2] 胡濤波.從解題錯例中分析高中數學的難點[J].數理化學習(高一二版),2015,(5):5-6.
[3] 宋勝利,劉立華.從解題錯例中分析高中數學難點及認知偏差[J].高中數理化,201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