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清
【關鍵詞】 語文教學;寫作;興趣;情境;快樂;素材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2—0052—01
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是每個語文老師最關注的話題。下面就“如何讓學生愛作文,以作文為樂”這個課題談幾點自己的體會:
一、創設寬松、和諧的環境,激發寫作興趣
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在全班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寫作氛圍,讓學生走進課堂,切人實際,作文教學自然就事半功倍了。那么,如何營造寬松和諧的寫作氛圍呢?
1. 展現情境、觸景生情。傳統的作文教學,老師把作文題目抄在黑板上,面對全體學生作一番指導,結果總感覺效果不佳。《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認識生活、深人生活,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和興趣,把學生的“要我寫”變成“我要寫”,讓學生主動行動起來,消除應付式的作文,把壓抑的心情變成愉快心情。創設作文情境也很重要,它能使學生觸景生情,解決學生感受蒼白、感情貧乏的毛病。教師在學生作文過程中,能親自動手寫作,將現實的生活變成文字,可以是班內、校內的真人真事,可以是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將作品拿到班內與學生分享,可能自己的水平不是很高,但在學生的心目中,你會變得很偉大,學生會覺得自己的語文老師很神奇,他們會自然而然地喜歡甚至是崇拜你,“親其師,信其道”,學生也許會因喜歡上他的語文老師而喜歡上了作文。
2. 切入實際,走進自然。《語文課程標》中指出:寫作教學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實的情感。把學生帶入社會、帶入自然,例如,帶領學生參觀烈土園陵、公園、科技展覽,或參觀有象征意義的建筑物,或組織學生進行春游、夏游、秋游、冬游等,然后讓學生寫下生活中所看到的每一個典型場景。讓他們體會生活的樂趣,從實際出發,走進大自然,感受田野、自然、生活,這廣闊而富有的天地,是學生作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于是一篇篇展現真實生活的習作在愉快中完成了。
二、在生活中尋找寫作素材
要激發學生快樂的寫作興趣,樂于在作文中盡情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獨特感受,興趣是一種內驅力,學生一旦對寫作產生興趣,就會視寫作為一種快樂、一種需要,就會滿腔熱情地去寫作。學生的社會實踐少,信息渠道不暢,校園生活枯燥乏味,造成了思維的限制性,從而對寫作倍感膩煩。基于以上問題和現象的存在,對語文作文教學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問題。而改革,首先要改掉學生的“苦”和“煩”,還學生一個“樂學”和“樂寫”。那么,如何讓學生“樂”起來呢?“快樂作文”是筆者近年在語文作文教學中探索最優化途徑的一次嘗試。
學生要寫作,首先要有素材,而素材來源于生活。生活是寫作的源泉,作文言之無物,沒有時代感、沒有生活氣息,根本原因就在于離開了寫作的活水源頭——生活。曾有人說:“語文一旦與生活相聯系,馬上就生動活潑起來。”要引導學生積極投入生活中,作生活的主人。長期讓學生坐在教室里寫作,限制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無話可說,時間長了,寫作給學生的心理造成負擔,周圍的生活在他們眼前覺得很平常,沒有新意,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很空洞。于是,應付式的作文應運而生,或胡編亂造,或者說大話、假話,無具體內容,寫出來的文章沒有真實性。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認為:在寫作前讓學生實地去觀察一下生活中活的事物,讓他們去了解事物,感受生活,使他們的心也隨著新鮮的事物“活”起來。只要學生有一種想寫的欲望,就能從生活中找到活的素材,寫出來的內容也是活的。萬物復蘇、百花盛開時,我帶他們到山間、田野去感受春天的氣息,大自然的美麗。回來后我讓他們寫自己的見聞,結果同學們都寫出了自己觀察到的真實的景象和感受。雖然語句不太通順,但內容是真實的,是鮮活的。
此后,每次作文課,同學們都要求我帶他們去野外,我也根據寫作的實際需要,盡力地滿足他們的意愿。并在野外的活動中引導他們找寫作的素材,感受生活的美好,使他們有“心”去寫作。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學生對作文不但不那么害怕了,而表現出了一種想寫作的欲望,真正把“要我寫”變成了“我要寫”,我認為這就是寫作的一個良好的開始。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