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思童 楊歡
摘 要 學生資助工作是高校的一項重要工作,做好學生資助工作不僅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更是構建和諧校園的有效途徑。本文從政府、學校、班級、學生個人四個方面分析了當前高校學生資助公平存在的問題并就相應的解決對策做了探討。
關鍵詞 學生資助 公平 教育公平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7.009
Abstract The 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work is an important work of universities, to do a good job of 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means to promote education fair, but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build a harmonious campu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college 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and discusse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government, school, class, students' personal four aspects.
Key words 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fair; education fair
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是和諧社會的基石。不分貧富、貴賤、性別、種族,讓每一個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和均等的受教育機會,是教育公平的價值實現。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大力促進社會公平,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再次提醒我們做好學生資助工作是促進教育公平的一種重要手段,是構建和諧校園的有效途徑。據教育部統計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約占在校生總數的15%~30%,其中經濟特別困難學生的比例為8%~15%。J師范大學每年確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比例是班級人數的30%,特困生為5%,當前J師范大學有30000左右本科生,這也就意味著學校有9000名貧困生,其中1500人為特困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重視和諧校園的建設,而對于這30%貧困學生的資助工作成為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因素。
1 當前高校在學生資助公平所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校推進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公平取得了顯著成效,形成了多種方式并舉的資助政策體系,但貧困生資助公平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1.1 國家資助政策體系內存在的不公平
國家基于教育公平理念下建立了一套較完善的國家資助體系,其目的就是為了避免貧困生應經濟困難錯失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是現有國家資助政策體系的各部分之間各行其是,互不協調,使得整個資助不成系統,也就是說,在給學生發放某項資助時,并未考慮到該學生已經獲得其他資助的情況,從而出現有的學生獲得的資助超過了其在校的實際開支,而有的學生獲得的資助卻還不夠支付自己在校期間的開支,這樣就造成了事實上的不公平。筆者經過調查發現,如A同學是貧困生,在一學年內獲得了國家勵志獎學金5000元,同時獲得了一等國家助學金4000元,校二等學業獎學金2000元,并且參加了學校的勤工助學(年收入2000元左右),而班上另外一貧困同學B和A同學家庭情況類似,成績略低一點,但也不相上下,卻只獲得了三等國家助學金2000元,二者獲得的國家獎助相差9000元,并且由于指標有限部分學生暫時未獲得任何補助。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國家資助政策體系在評比過程中出現不公平現象。
1.2 中央、地方政府投入各高校的資助資金不一
當前國家對各高校的資金投入參差不齊,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各高校的投入不平衡,導致每個學校的受益程度不同。中央直屬高校和地方高校的撥款不一,地方政府每年對高校的撥款不一致,例如J師范大學2013年獲得支持國家助學金比例達到總人數的25%,加上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基本覆蓋70%貧困生。2014年獲得支持國家助學金比例達到總人數的40%,加上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則達到了貧困生認人數的100%。筆者所帶3個班級共計170人,2014年貧困生人數為51人,國家助學金名額37人、國家勵志獎學金7人,即使所有的名額分到各個同學身上依然有7人未獲得,其中還不計有重復獲得的情況(即獲了國家勵志獎學金同時獲得國家助學金)。但是在2014年因國家助學金指標下調5%,只有20%左右,導致有更多的同學一學年下來沒有得到一分資助。
1.3 學校困難資助分配過分強調公平
現行的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都是由省里根據各高校的在校人數分配到各高校,高校再根據各二級學院人數分配名額,各二級學院再按比例分配到班級。如此一來,整個過程都按照比例根據人數分配,以實現公平。但正是因為如此的按比例則很難考慮到學院、班級的特殊性,有些班級的貧困人數較少,有些班級的貧困人數較多,要做到對特殊學生的特殊照顧更是難上加難。例如J師范大學X學院學費12000元, Y學院學費5000元,但是X、Y學院的獎助待遇和其他學院一模一樣,也是30%的貧困生比例,試想如果家庭貧困的話,在5000元學費和12000元學費之間,你會選擇哪一個專業?
1.4 班級貧困生認定標準存在缺陷,難以做到絕對的公平
高校每年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J師范大學有較完善的認定機構和較科學合理的認定程序。認定機構首先在班級中形成以學生為代表的認定評議小組,其次由學院做二次審核認定,最后由學校做出終極審核。但是在認定過程和結果處理時會出現過程簡化和審核不嚴現象。
認定程序是班級同學上交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和相關證明材料,由班級認定評議小組進行民主評議確定班級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格,報學院認定工作組進行審核,學院審核通過后再報學校資助工作領導小組審批。但即使有完善的認定機構和科學合理的認定程序,認定標準卻是關鍵問題,J師范大學在認定條件這一項內也有相關的規定,確定了貧困生的基本條件和特困生的基本條件,并且規定了有11種行為的同學不能確定為貧困生。但這種定性規定仍然難以執行,所以部分二級學院為了克服定性評選的弊端制定了本院的量化標準進行定量評選,但無論定性評選、定量評選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很難真正做到絕對的公平,也是困擾著眾多輔導員、班主任。
1.5 勤工助學崗位供不應求,學生“工學”矛盾突出
當前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視校內的勤工助學,但依然存在崗位供不應求、學生收入較低、學生“工學”矛盾等問題。以J師范大學為例,每年提供1500個校內勤工助學崗位,主要是學院、機關處室以及學生公寓后勤等,但是相對于在校的9000余名貧困生來說,崗位還是較少的;勤工助學崗位工資有一類240元/月和二類200元/月,但是較低的工資還是難以滿足學生在校的日常生活開支;學生在校的學習任務也較重,而參加勤工助學就必定得承擔一定的工作任務,學習和工作的矛盾時常發生。
1.6 部分學生的不誠信影響到資助工作的公平
和諧校園的構建中會出現一些不和諧現象,在學生資助工作中也較為普遍。國家勵志獎學金獎勵5000元,國家助學金最高有4000元、最少也有2000元。在“免費午餐”的誘惑下,少數家庭經濟并不困難的大學生就會想盡各種辦法“混進”困難學生隊伍。他們遞交的《家庭情況調查表》也蓋有民政部門公章,但實際的家庭經濟并不困難,而認定小組認定最關鍵的“證據”就是《家庭情況調查表》和其他相關證明材料,如此一來,部分學生的不誠信行為讓本來就困難的貧困認定工作難上加難,難以保證資助工作的公平。
2 高校學生資助公平實現的對策探討
2.1 校、院分配助困資源應體現“公平為先,兼顧效率”原則
我國現有的助困資源既來之不易亦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也就是說目前的助困資源仍然具有稀缺性。因此,在助困資源的分配上應體現“公平為先,兼顧效率”的原則。學校在分配指標到各學院的同時,應該留出一定的比例留作機動,用于學校特殊學生的解決,學院亦應當如此。學校、學院根據實際情況將機動名額調整到一些急需的班級,從而照顧到一些急需資助的同學。這是符合教育公平理論下實行有差異的公平,即承認教育差別的合理性,公平不等于平等,更不等于平均,差別對待不同班級的情況更體現了教育公平,也是助困資源使用效率提高的體現。例如J師范大學J院一學生突發狀況,導致家庭情況急劇下降,但是由于指標限制,該同學沒能及時入庫,未能獲得國家助學金。
2.2 完善貧困生認定制度,建立科學合理的貧困生認定指標體系
民政部門應盡《家庭情況調查表》的內容審核責任,不應該見表就蓋章,更不應該熟人打個招呼就蓋章,要確保《家庭情況調查表》內容的真實性,從而提高材料的可信度。各高校和二級學院要加強資助人員隊伍的建設,改兼職為專職,完善貧困生的認定制度。開展專門的學生資助工作研究,召開學工老師研討會、學生代表研討會,制定科學合理的貧困生認定指標體系,同時應該定量和定性相結合,將可量化的指標先行判斷認定再加以定性認定。
2.3 大力開展勤工助學工作
勤工助學工作具有教育、資助雙重功能,是學生以誠實勞動換取報酬,順利完成學業的重要渠道。學校應該增加專項資金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以解決供不應求的問題,試行一個崗位2~3人從而解決學生的“工學”矛盾,多人的學習空余時間足以能夠將一個崗位的工作按時按量按質的完成。同時學校還可拓寬勤工助學渠道,聯系適合學生特點的校外勤工助學崗位,如J師范大學建立家教信息庫并積極主動聯系家教工作介紹給同學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學校還可利用寒暑假集中安排學生到校外做信息員、發單員等工作。
2.4 加強學生的誠信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全人類所認同的道德規范。當代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誠信狀況將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針對“混進”貧困隊伍的現象,學校、班級應加強對學生的誠信教育,強化學生的誠信意識,普及誠信規范,優化誠信素質,提高學生的誠信水平,從而杜絕貧困認定材料的弄虛作假,使有限的資助金發揮最優效用,幫助需要資助的同學完成學業,從而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同時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應該把資助當作“免費的午餐”,更不能將自己獲得助學金認為理所應當,學生應當在受到資助后更加努力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回報祖國、回報社會。
參考文獻
[1] 張艷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概論(修訂版)[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270.
[2] 李照.論和諧校園背景下的高校學生資助政策體系[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3] 何齊宗.當代教育理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85-86.
[4] 李照.論和諧校園背景下的高校學生資助政策體系[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