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銘
摘 要 引導法教學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為核心,讓學生通過這種思考、探究性的學習方法來提高自身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促進學生的情感、智慧及創造力的發展。
關鍵詞 美術課堂 獨立思考 創新精神 教師專業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0066-01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但學生的自主學習并不意味著放棄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是課堂教學中最直接的組織者,學生的學習過程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引領。引導學生去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是美術教育堅持的育人目標。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于教育者要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引導。”教師懂得運用正確的方法去引導、啟迪學生,讓學生用積極、主動、愉快的情緒融入課堂。
一、運用引導法的意義
引導法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采取各種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來啟發學生思考以獲取新知識的教學方法。其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其獨立思考。學生通過這種探究、思考性的學習方法使得其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引導法的運用形式
1.文學作品的運用
文學作品是人類情感最豐富最生動的表達,是人類對美和理想的永恒追求。一首好詩,一篇好文章在一定情景下能喚起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回憶。在結合實際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運用文學作品打開學生想象力的大門,這對于提高美術創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例如在學習“風景圖案”的時候,后期要求學生們運用點、線、面的形式來創作圖案作品,學生顯得無從入手。于是我試著讓大家以詩歌為切入點來進行聯想。從小到大對詩歌的學習讓學生們明白詩歌大多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于是整堂課我先帶著大家把從小到大學過的唐詩、宋詞回顧了一遍。從駱賓王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到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再到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大家爭先恐后的說著記憶當中熟悉的詩詞。最后我們選擇了詩中景象較明確的一首:王維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兩句來進行創作。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這些具體的形象可以直接拿來作為創作的元素,并且不忘向學生們描述:“廣闊無邊的大沙漠中,不見草色,遠遠地升起一根直指蒼天的煙柱;萬里黃河自西向東,像玉帶一樣從大漠里流出……?!睂W生們腦海中立即浮現出蒼茫大沙漠的情景,于是大家開始提筆:構圖、描繪、提煉、修改。甚至有的學生在畫面上還加入了仙人掌、胡楊林等形象。創作開始變得簡單。
2.視覺情境的展現
比起語言、文字等內容,視覺上的感知來得更直觀、生動。在課堂中運用圖片、視頻、實物等演示手段來教學逐漸被教師及研究者所認識,尤其是在專業教學中。例如在學習“花卉寫生與變化”這一課時,由于氣候原因無法進行寫生,于是運用多媒體播放圖片。花卉繽紛的色彩一下就吸引住了大家的視線,學生們一邊驚呼花卉的嬌艷美好,一邊喊出熟悉品種的花卉名稱,課堂氣氛一下就活躍起來,對于接下來的內容講解和臨摹起到了一個很好的推動作用,甚至包括后期作業的質量也達到了一個超出預期的效果。所以創設視覺情境的方式不僅能豐富課堂環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有效的提高學習效率。
3.音樂魅力的呈現
音樂屬聽覺藝術,是用音響、節奏、旋律等因素來打動人心;美術屬視覺藝術,是用點、線、面等元素來概括的繪畫語言。音樂、美術兩者同屬于藝術,有很好的相通之處。其特點都是借助于情感對學生進行熏陶,讓學生在特定的藝術氛圍下感受生命的美妙。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達到愉悅身心的作用。曾經在講解“形式美的法則”這一課題時說到“節奏與韻律”這一法則。為了更好的加強對概念的理解,我在課堂上播放了一首廣東民樂《彩云追月》,讓大家先在音樂中體會節奏與韻律的概念,再將其轉化到視覺圖紙上來,這樣的安排迅速的讓學生對這一概念心領神會。同時也告訴大家原來聽覺和視覺是能夠相互轉化,藝術的學習從來也都不是孤立的,是融會貫通、相互滲透的。
總而言之,引導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基本功。教師是每節教學活動的“策劃人”、“導演人”。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其角色的多樣性決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擴展知識視野,不斷完善自己。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一個無任何特色的教師,他教育的學生也不會有任何特色。”除此以外,還要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心理需求,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逐步感悟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