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經逐漸意識到要想迎頭趕上發達國家的步伐就必須走自主創新的道路。中關村創業大街立足自主創新,堅持開放式整合資源,通過構建靈活的體制機制,摸索協同聯動和產業合作共建方式,初步形成了專業分工細化、產業特色鮮明、文化與經濟融合、信息交流健全、生態效益顯著的更多元的創新創業集聚區。它促進了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是區域創新創業體系生態化建設實踐的典型案例。
關鍵詞:自主創新;創新創業;生態系統;運轉機制
中關村創業大街始終抓住自主創新這個根本,堅持開放式整合創新資源,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了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其建設也帶來了明顯的生態經濟效益,其經驗和教訓對于指導提升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1 中關村創業大街創新生態系統的基本構成
中關村創業大街位于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科技園內,依托海淀圖書城步行街原有建筑樓群和街道,后經市政改造為以創新創業為主體的時尚街區。在圍繞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原有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留學人員創業園基礎上,在創業大街培育形成以車庫咖啡、3W咖啡等為代表的40余家創新型孵化器,多以咖啡館、奶茶店等大型水吧等形式為依托。不僅為創業之初的公司還有創業者提供創業活動的聚集交流空間,而且為其按需提供個性化的創業增值服務。
除了為初創企業提供孵化服務的孵化器外,還有類似于創業會客廳的政府服務平臺,如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創業實驗室等高校科研機構設立的創業咨詢和培訓的專門機構。中關村創業大街還集聚了各種生活輔助服務機構,包括餐飲娛樂、酒店住宿、健身休閑及各類中介機構等等,形成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生態氛圍,構建的生態圈能夠滿足創業者實現創業夢想。
2 中關村創業大街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特征
不同于傳統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那種簡單疊加和技術構建現象,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是相關產業組織在長期正式或非正式的相互交流與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網絡關系系統,其自身呈現了區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普遍特征。
第一,復雜性。表現為該生態系統要素部門具有復雜性,且要素之間的協作關系也存在復雜性。第二,開放性。表現為整個系統、要素是開放的,文化觀念是開放的。第三,多樣性。表現為創孵服務形式的多樣性。這里的創新型孵化器形式有咖啡店、奶茶館、早餐會、各種水吧休閑吧等多種多樣,提供的創孵服務既有從種子輪、天使輪到pre-ABC的投資資金,也有對接導師進行創業咨詢培訓服務,有組織項目路演、項目比賽等服務,也有創業媒體宣傳服務等等。
3 中關村創業大街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功能定位
中關村創業大街致力于構建服務功能完善的創業生態,以創業企業的需求為導向,重點打造“創業投融資+創業展示”是兩大核心功能,創業投融資包含創業投資和創業融資,創業投資是指獲得資本增值收益的投資方式。創業融資是指創業主體根據自身發展的要求籌集生產經營和發展所需資金的行為和過程。創業展示就是創業項目和初創企業在創立之初直至進入到市場競爭的過程中都能夠向大眾展示其技術、產品、研發、人員和投融資需求的一系列方式方法,使其能夠在展示過程中獲取更多關于社會需求和自身發展的有利信息。圍繞這兩大核心功能,中關村創業大街還力爭做到“創業交流+創業會客廳+創業媒體+專業孵化+創業培訓”這五大重點功能,滿足街區的創新創業需求。
4 中關村創業大街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資源供給
4.1 政府資源供給
在科技規劃方面,海淀區政府努力打造“一城三街”,集聚發展信息與軟件服務業、創業服務業、科技金融服務業、知識產權和標準化服務業,努力建設推動更完善的創新創業環境。通過支持企業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眾包分包、眾籌,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構建協同創新共同體。在政策制定方面,適應“互聯網+”發展需求,建立以鼓勵市場競爭和保護消費者利益為核心理念的行業自律和事中事后監管模式,為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發展創造寬松環境。政府還將審批權限下放,采取交給中關村按照市場的方式去撬動資源、篩選專業的機構來搭建的方式。在資源配置方面,通過減免稅收、實施房租優惠和補貼、給予業態調整補貼和給予服務獎勵等吸引更多創新創業資源集聚。
4.2 社會資源供給
中關村創業大街初步形成了連接創業者和創業資源的社會資源供給群體,吸引各類創新創業機構聚集,形成既有網絡化又有物理維度的多樣化的社會資源供給。
從企業的資源供給來看,入駐的知名企業為街區創業者提供了發展平臺,助推創新創業活動,既是自身在行業影響力的拓展,為企業培養和積累了更多潛在人才資源,更為整個國內創新創業活動提供了大量的經驗和資源。從高校科研機構的資源供給來看,從校園里剛走出的90后創業者、領軍企業骨干創業者、連續創業者三類群體組成了新的創業大軍。從服務機構來看,既有提供辦公空間、培訓平臺也有新媒體服務,還有提供住宿的賓館酒店,快餐飲食等服務的機構等等。
這些群體相互作用、要素循環流動,賦予中關村創業大街以持續創新活力,成為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原動力。
5 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創新生態建設的運轉機制
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在不斷地成熟,這個成熟過程也是其內部各個要素部門之間能量信息等資源循環往復的過程。在這個成長過程中,需要運轉機制共同作用才能使得其內部擁有更好的創新創業環境。
第一,集聚機制,中關村創業大街的集聚機制主要作用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外部通過各種好處引導利用存量空間升級為智慧集散地吸引要素聚集于此;另一個是大街初成后內部要素根據自身多元化需求而自發吸引其他要素而形成的集聚。第二,創新服務機制,創新服務已經開始涉及創業行為的各個方面,具體表現包括制定實施支持創業服務體系發展、創業孵化集聚區、高校科技人員和學生創業的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設立北京高校大學生創業服務中心;分類建立創新型孵化器社會化評價指標體系;支持建立多類型、多模式的創業服務機構等。第三,協作機制,一個是橫向的創新創業主體要素部門: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政府和服務機構間的協作;一個是創新創業活動在實施過程中的縱深方向的協作,包括資源要素部門中人力資源、金融資源、信息資源和物料資源等之間的協作。
6 不足及經驗
雖然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建設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依然存在諸如項目估值過高、技術創新較弱、市場需求低、逐利心強等缺點。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創業企業的自我生存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創業項目真正實現市場化和產業化的能力,這些都有待進一步提升。
要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我們應認識到,創業火爆不是單純的創業要素爆發式增長和聚集規模,聚集不能產生商業價值,也不能轉化為社會生產力。因此,交易才是聚集發揮價值的驅動力,只有這種動力才能讓市場越變越大,讓生態系統功能越來越健全。另一方面,要積極鼓勵包容創業文化,構建多層次的政策服務體系、金融服務體系、市場服務體系,進一步調動大型企業、投資人、創業導師等社會資源,讓市場形成自組織,構建科學合理的創業生態體系。
未來,創新創業必然成為中國區域發展的有力驅動。
參考文獻:
[1] 胡明銘.區域創新系統:評價、發展與模式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8.
[2] 顧新.區域創新系統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董池(1989—),女,河北承德人,北京林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