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朝英
【摘要】教師在教授數學課程當中要求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本文分析了傳統教學方式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從導入問題,指導方法等三方面分析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如何開展探究性學習,以便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高中數學;探究性學習;具體方式
數學是高中的必修科目,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開展探究性學習,令學生對問題進行自主探究,自學課本內容.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也能夠使學生的思維更為活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
傳統教學方式當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數學知識抽象難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往往將知識不加修飾的傳授給學生,導致學生難以接受,課堂學習效率較低.即使一部分學生暫時接受,但一段時間之后便會忘記.不僅如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并不與學生進行互動,導致課堂氣氛較為沉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逐漸喪失.久而久之,學生便會放棄數學學習,甚至差生厭學心理.
二、高中數學課堂中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具體措施
(一)課堂導入方面
課堂導入是課程的開始,也為之后教學奠定了基礎,教師應精心設計.探究性學習是由教師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借此學習本節課程知識的過程.因此,教師應精心設計問題與困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圍繞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教師可將課程知識與故事或是生活實際相結合作為課堂導入,以便使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
以必修五《等比數列》一節知識為例,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便可向學生提出問題,并要求學生進行解答.教師可向學生提問:設存在一張長度、寬度都足夠的紙,要求學生回答,這樣的紙通過幾次對折,其厚度能夠與字典厚度相同.部分學生會認為至少需要折疊上百次,方能達到字典的厚度.教師可準備一張紙,并要求學生當堂進行折疊,此時學生便會發現紙張經過數次折疊之后,厚度已經較厚.教師此時將每次折疊時,紙的層數寫于黑板之上,便會得到一系列數字:1,2,4,8,16,32…教師要求學生探究數列之間的關系,學生通過研究自然能夠得到等比數列的定義以及其他相關知識,完成課堂學習.
(二)學生探究方法方面
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因此要求學生盡可能自主學習.然而學生的知識以及學習能力有限,加之數學學習難度較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無法解決的問題或是困難.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引導,并在關鍵時刻進行指點,才能保證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活動能夠順利完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學生敢于猜想,要求學生具有發散性思維,不能局限于自身已有的知識,而是通過猜想、論證得到新知識.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其具有抽象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知識具象化,以便學生更為容易接受.
立體幾何是高中數學的重要知識點,也是高考必考的知識點之一.學生在高中之前所接觸的圖形以平面幾何為主,對立體幾何圖形難免感到生疏.不僅如此,空間立體幾何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空間思維,但部分學生該方面思維能力較弱.除此以外,立體幾何表面積以及體積公式的理解與記憶對學生來說也具有一定難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要求學生大膽猜想,如圓錐體積求值公式,教師便可引導學生從平面圓錐面積以及球體面積入手進行猜想以及探究.進而猜想到圓錐體積公式為V=13sh,之后與學生對該結論進行論證.針對部分學生難以想象的立體圖形,教師可要求學生制作該立體圖形的各個平面,之后進行拼接,使得學生對該立體圖形有全方面的認識.教師設計多種不同引導方式,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靈活運用知識點
數學各知識點并非是獨立的知識點,學生可以在同一個問題當中運用不同的數學知識,靈活運用知識也是學生應當具備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滿足于教授學生知識,還應幫助學生靈活運用知識.教師可通過例題幫助學生提高對知識運用的熟練度,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同時要求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及時進行總結,并探究新的解決方法,以便學生形成獨屬于自身的數學知識體系.
結束語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當重視探究性學習的開展,要求學生探究數學知識及其應用,以便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以及學習成績,活躍學生思維,同時幫助學生更為熟練地掌握知識.
【參考文獻】
[1]徐寶榮.淺析高中數學教學如何開展探究性學習[J].赤子(中旬),2013,12:127.
[2]楊飛.試論高中數學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開展[J].亞太教育,2016,05:164.
[3]詹浩波.高中數學概念探究式教學中的“探究結構”初探[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0,12:71-72.
[4]劉靖.高中數學教學中探究性教學的應用略論[J].華夏教師,2015,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