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長青
【摘要】課堂提問行為是課堂教學行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教師提問、學生應答、教師理答. 有效課堂提問方法包括提問的時機要恰當,提問內容的設計要由淺入深,提問后要給學生應答留有適當的思考時間,要關注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情況的理答.
【關鍵詞】有效;提問;實施;辦法
所謂數學課堂中的“有效提問”,是指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數學課堂的教學目標和具體內容,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精心預設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數學問題和參與數學活動,在教師提問、學生應答、教師理答活動中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并在教學中適當的生成問題、解決問題的課堂教學提問方式.
一、課堂提問的時機要合理
在預設課堂提問問題時,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作合適的設計,把握提問的時機,比如可依據教學目標通過選擇良好的問題情境預設問題,往往很容易引導學生自然地進入到問題情景,結合現實構建合適的數學模型,從而激發學生研究問題的積極性,學生會很容易理解整個知識的來龍去脈,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集合的概念》這一節集合的性質時,提出問題“請挑選出班上個子比較高的同學”,這時學生不知所措,那再提問“請挑選出班上個子在180 cm以上的同學”,這時學生就能找到答案, 提出的問題在情境中順利地解決了,最終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課堂提問的內容設計要由淺入深
心理學認為,人的認知水平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已知區”、“最近發展區”和“未知區”.人的認識水平就是在這三個層次之間循環往復,不斷轉化,螺旋式上升.課堂提問不宜停留在“已知區”和“未知區”,即問題不能過于直接、淺顯,學生無需思考只要回答“是”或“不是”就行,這樣的問題就是無效問題. 問題過難,學生就會失去信心,長此下去,就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問題的設計要有梯度,要遵循從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能對學生的數學思維有啟發,能培養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的能力.
三、課堂提問后應給學生留有思考應答的時間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提出問題后,不要急于給出過多的引導或暗示,要讓學生留有足夠的思考時間,要讓學生學會自己進行深入的思考. 但在實際教學中,為了能夠完成教學內容, 有的教師在提出問題之后,給學生的思考時間很短,如果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思考、討論,隨便回答,也就沒有發揮問題設置的效用,問題的有效性也就無法得到落實.這樣課堂提問已成為形式,反而打消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數學教學過程應當以學生為主體,對一些重點、關鍵環節,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欣賞,使其在探索問題、思考問題、討論問題中提升思維和激發興趣.
如:在橢圓概念的教學中,當得出橢圓的定義:平面內與兩定點F1,F2的距離之和等于常數2a(2a>|F1F2|)的點的軌跡叫做橢圓后,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動點的軌跡是橢圓時需要滿足的條件是什么?”;稍作停頓,在學生從橢圓概念中提煉出結論后,教師接著提出第二個問題:“若將大于改為等于,其點的軌跡又是什么呢?”;在多數學生從圖形得出結論后,教師又讓學生思考:“若將大于改為小于,其點的軌跡又是什么呢?”.
課堂教學中教師緊緊圍繞著這三個問題,組織了相應的活動,且保證每個環節的活動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入,從而突破了概念教學的難點.
教師的教學智慧不是體現在“先知于學生、勝學生一籌”上,而是體現在“與學生同步”甚至“落后于學生”.“說破”的火候掌握在教師的手里,但取決于學生的需要,所謂“教不越位,學要到位”就是這個道理.
四、課堂提問后應關注對問題的理答
理答是教師對學生答問結果及表現給予的明確、有效的評價,其實質是教學信息的反饋.教師理答的態度及行為方式,對學生答問的質量與積極性有直接影響,是有效課堂提問的重要環節.教師理答的方式包括:直接評判學生的回答,表示予以確認;歸納學生回答的要點,對學生所答的內容加以評論,對學生的思考和語言表達以示范;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追問或補問,促使學生理解和深入思考;對回答中的錯誤點、模糊認識,組織小組評議,引導其他學生參與評價、矯正錯誤和擴展.
當學生回答錯誤時,教師不要打斷或代答,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解題的思路,然后和其他學生一起來分析錯誤的原因,讓學生之間進行相互學習,最后老師給出學生正確的解題思路,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理解和掌握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在評價過程中要公正、熱情,恰如其分.在教師理答時,教師要有民主作風,讓學生有插話、提問和發表不同意見的機會,形成一種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何讓學生在學習中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這就需要教師加強課堂提問的藝術性,有藝術的課堂提問是教學的重要手段和必要環節. 以問題作為出發點,把握準確的提問時機,提問內容的設計由淺入深,提問后要給學生應答留有適當的思考時間,要關注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情況的理答.優化課堂結構,有效激發學生的認識沖突,使學生產生迫切的學習心理,教師及時為學生布設解決疑難的階梯,從而營造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顯著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孫保華.追求理想的課題提問.教學與管理,2009(7).
[2]董海英.高中數學課堂提問探究.現代教育科研論壇,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