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世禮 曹霞 馮志剛 謝焱石 陳亮 胡楊 段先哲 馬艾陽
摘 要:“普通地質學”是地質類新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程,該課程能否有效激發大一新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培養創新型地質專業人才至關重要。本文從新穎靈活的課堂教學、多元化的課后輔助教學、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和豐富有趣的實踐環節系統介紹了該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筆者力圖從以上幾個方面激發大學新生的專業興趣,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做好創新型地質人才培養的基石。
關鍵詞: 普通地質學; 教學改革; 學習興趣; 雙語教學; 考核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 04(c)-0000-00
“普通地質學”是一門具有獨立體系的地質專業基礎課,承擔著對地質專業學生進行啟蒙教育和專業基礎教育的任務[1]。該課程是地質專業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的概括介紹,其主要內容包括礦物、三大巖類、內力地質作用、外力地質作用、地質學的發展與演化等。普通地質學是地質專業人才培養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一般安排在大一新生的第一學期,該課程能否有效激發大一新生對本專業的學習興趣以及開發創新型地質專業人才至關重要。
那么,如何為地質新生開啟“普通地質學”這一專業認識的第一扇門呢?又如何才能
培養出符合國家當前急需的創新型地質人才呢?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對地質專業感興趣,他們才會產生學習的欲望,主動去學,也才能學得好,才會激發他們潛在的能力培養出創新型人才。而創新型地質人才應具有創新的意識、思維、知識、能力和人格,其中在知識方面,要求“新”—掌握新的前沿性的知識,“專”—在某一領域有獨到見解或較深造詣,“博”—有扎實的基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較強的學習能力、信息能力、研究能力和操作能力[2]。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個系統工程,不是一門課或一位教師就能實現的,但對于地質新生接觸專業知識的啟蒙之門—普通地質學,顯得至關重要。因此,筆者針對普通地質學進行教學改革,力圖從以下幾個方面激發大學新生的專業興趣,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做好創新型地質人才培養的基石。
一. 新穎靈活的課堂教學
1. 重視開篇“緒論”的豐富多彩
緒論是課程的開篇和總綱,對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信心和興趣關系很大,因此,必須重視緒論課的教學。緒論,第一是介紹本課程的性質和研究對象,即要學的是什么?第二是要重點講解學習本學科的意義,即為什么要學;第三是講解如何才能學好[3]。在講解要學什么時,可插入一些野外實習及科研圖片,通過幽默風趣的講解方式,使學生輕松快樂的對本專業有個初步了解,同時可播放一些相關視頻,如地球的起源、火山爆發、地震等。在講解為什么要學時,可以通過數據、直方圖等方式介紹我國礦產資源的現狀,可通過實況錄像介紹汶川地震、滑坡及泥石流造成的危害,同事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介紹我國長江三峽水利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等宏大工程前期地質工作的重要性。在講解如何要學時,首先要讓學生們知道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在學習過程中必須理論聯系實際,注重野外調查工作,運用“將今論古”、“以古論今,論將來”及“活動論”的思維方法,分析各種地質現象,從中找出地質作用的特點與規律,讓同學們知道方法和努力同等重要。
2. 教學內容新穎
隨著地質學的快速發展,新技術、新理論、新方法、新發現不斷涌現,地學知識不斷充實和更新,為適應地質專業教學目的及新形勢下的社會需求,應選擇反映地質學先進性與系統性的教材。如本校選擇的南京大學舒良樹“普通地質學”教材,修改并補充了資源、環境、減災、人與地球等方面的知識,反映了地質學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涵蓋了許多野外實踐的內容和知識點,加強了“資源與環境”、“地質災害與防護”等與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的內容,將教學內容及時補充、更新,讓學生能夠及時把握學科前沿動態[4]。本課程按“地球系統”組織教學,較系統地介紹了人-地關系,充分認識和了解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從地球起源到板塊運動,從生命起源和生物大爆炸到生物大滅絕,從冰川期到現在的溫室效應等均有講述。
3. 圖文和動畫并茂的多媒體課件
多媒體教學在現代課程教學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特別是在圖像、聲音及動畫結合上是傳統課程教學所無法比擬的[5]。因此,在選定教材的基礎上,應對教學內容特別是課件制作的內容進行精簡,授課內容不宜太多,課堂上只講重點的,留有部分內容給學生自學。課件要做到準確、精煉、美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多媒體課件中應增加一些有趣的野外地質內容,比如奇異的地質現象圖片或師生在野外觀察實踐的錄像等,都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對于難以展示或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應注重添加動畫的制作,比如在講解地球板塊運動演化過程時,可通過以時間為軸線的Flash動畫對地球各階段板塊運動的狀態充分展示出來。
4.“知識建構式”教學
“知識建構式”教學認為“知識”并不是靠教師灌輸給學生的,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的,教學要采取探究式、啟發式等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6]。“普通地質學”的教學方法和質量,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專業課的興趣和創新性人才培養效果[7],因此,應遵循課堂上氣氛輕松愉快,啟發探究為主,課外任務可適當偏多、閱讀量偏大的原則,以培養學生思考,激發自我發現問題、自我創新意識的培養為主要目的。例如當觀看一段視頻時,要求學生隨手記下這段視頻反映的地質現象和地質過程,觀看完畢后每個小組進行自我總結和討論,隨后每個小組進行現場匯報,同時展開小組與小組之間的討論,最后老師進行總結。也可以是老師事先提出一些題目和閱讀的書目文獻,學生自由組隊進行準備,把自己的觀點提出來與大家一起討論,并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在討論課上進行陳述。這種教師主導、學生參與、師生思維沖撞的“知識建構式”教學,具有較強的互動性,學生間相互啟發、相互促進,從知識運作、技能訓練、語言表達、歸納總結等方面得到充分的表現和鍛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最大程度地調動,也能激發他們對專業知識的好奇心。
5. 中英文雙語教學
隨著資源配置的全球化,培養和國際接軌、能夠勝任涉外工作的高級地質專門人才,是中國高等教育實現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8]。對地質專業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英語水平特別是專業英語水平是我國地質資源勘探走向國際化的需要。基于本專業新生英語底子薄,雖有一定的口語、閱讀及書寫能力,但專業詞匯畢竟掌握很少,如果采用全英語授課似乎很難想象他們能夠全部聽懂教師所講的專業內容。因此中英文結合的多媒體教學,輔以簡單口語化的語言授課,才能使學生循序漸進的學習掌握專業詞匯,從而達到專業英語交流的水平,為今后成為國際化人才打好基礎。2013年,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率先針對地質創新班開設了本科生全英語“Physical Geology”(普通地質學)專業基礎課,并有效提高了學生們專業英語水平。
二. 多元化的課后輔助教學
1. 探索式、發散式課后作業
為培養學生對地質的興趣愛好,培養創新型人才,應結合章節教學內容,布置一些探索式、發散式的課后作業,使學生通過本章學習內容,充分利用網絡、文獻檢索等方式,不斷探索、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通過一些發散式的課后作業,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思考問題,多層次全方面的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在課后作業布置方面,除基本的章節重點知識外,每次課后均布置1-2個探索式作業,如在講到巖漿巖時,給學生增加了“為什么大陸上巖漿巖以酸性花崗巖居多,而大洋中的巖漿巖以玄武巖居多?”的作業,學生們可以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網絡檢索等方式,去探索答案,在幫助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強化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如何探索思考研究地質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可循環漸進的結合某個知識點或地質現象,讓學生們自己發現并提出問題,然后自己解決問題。由此,可培養學生們探索創新的興趣和欲望,勤于思考,善于發現并提出問題,求新,求異;同時培養學生們勇于突破思維定勢的束縛,善于提出新觀點、新理論和運用新方法、新思路解決問題,不唯上,不唯書,不唯師,只唯實。
2. 網絡教育平臺
隨著在線網絡教學資源的快速更新,各大高校均推出了精品課程、名師講座等在線資源,同時公眾網絡上也推出了如網易公開課、微課等網絡教學資源,極其豐富。但對于特定的專業學科,網絡上的高質量系統性的資源還需有待加強。為有效利用校網絡教育平臺,針對本校核資源特色,在校園網上推出了系統性的具有核特色地質專業精品課程,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了適當拓展,作為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在課程開始前往往通過網絡教育平臺發布課程的計劃、課件、試題集及需要學生閱讀的材料,供學生快速下載,同時建立交流平臺,使網絡教育平臺真正達到適當補充課堂教學以及課程信息交流的目的。
3. 微信教育平臺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興起以及智能手機在學生群體中的普及,微信和校園微信公眾平臺被越來越多的學生群體使用,微信教育平臺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那么面向地質專業學生,構建地質專業微信公眾平臺,可以將容易混淆的地質概念及術語、野外實習的野外記實、最新的找礦成果、地質研究前沿、地質行業最新政策法規等信息,通過微信公眾平臺以靈活多樣的素材文字、圖片及有聲影像等為載體,推送給學生。不僅可以鞏固學生專業基礎知識,而且拓寬了學生們的視野,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引領他們在娛樂中了解地球,理解地球,并探索地球。
三. 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
考慮到“普通地質學”中英文雙語教學的特點,期末考試應采用中英文結合試卷,中英文比例50:50,同時增加平時作業、小組討論、課堂討論、文獻調研大作業的比重。筆者認為,期末中英文試卷考試、平時作業和課堂互動的分數比定為 40:30:30 較為合適。期末試卷增加畫圖題、讀圖題、綜合分析題的分數比,重點考查學生的靈活性及綜合素質,考出學生的真正水平。這種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既檢驗了教師的教學成果又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可避免學生死記硬背,片面追求分數,而是以培養專業興趣,崇尚真正意義上的讀書學習,能靈活運用專業知識思考解決問題為目的。
四. 豐富有趣的實踐環節
地質專業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比較緊密的專業[9]。“普通地質學”安排了8學時的實驗室礦物、巖石標本及構造模型的觀察與鑒定,課程結束后有一周的野外實習。筆者以為,僅這些實踐環節還是不夠的,在課程進行期間,還應組織2-3次周邊野外非正式地質現象觀察,時間最好安排在章節內容授課后的周末,可組織多名專業老師一同前往,以非正式實習的方式,邊爬山,邊觀察,邊交流,在增進師生關系及專業交流的同時,培養學生專業興趣,提高野外觀察能力水平,及時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學生對地質現象的感性認識。由于大學新生初次涉及地質方面的基本知識,這就要求選擇的實習內容不僅要齊全,而且要簡單和典型,盡量選擇風景秀麗、環境優美的地方作為實習地點,這樣可以讓初次接觸地質的大學新生得到美的享受,沖淡實習的艱辛,提高實習的興趣。比如我校一般把“普通地質學”實習地點安排在周邊雨母山、水簾洞、衡山等幾個有地質現象的風景點進行實習。在實習過程中,老師把地質現象與當地的人文知識、風俗習慣等聯系起來,不僅增強學生對大自然和地質現象的興趣,也增強了對地質專業的興趣。
五. 結論
“普通地質學”作為地質類新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程,為有效激發大一新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創新型地質專業人才。應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實施多元化教學方式,增強課堂教學的新穎靈活性,課后輔助教學的多元化,考核方式的多樣化,實踐環節的豐富有趣性,加強學生地質能力特別是專業技能、創新思維能力、觀察思維、想象思維與地質分析能力的培養。全方位激發大學新生的專業興趣,做好創新型地質人才培養的基石。
參考文獻
[1] 劉戰慶,李賽賽,李社宏,等. 關于普通地質學教學思想和方法的思考[J]. 課程教育研究,2012 (35):5.
[2] 常維亞,朱郴韋,邢鵬. 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培養高素質創新性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13 (8):39-41.
[3] 楊鳳根,駱祖江,候玉賓. 從基礎地質學教學入手培養大學新生學地質的興趣[J]. 中國地質教育, 2009 (1):132-135.
[4] 舒良樹. 普通地質學[M]. 北京:地質出版社,2010:1-5.
[5] 杜國云,王鵬賢. 關于高校地質學基礎課程多媒體教學如何適應考試科學化管理的思考[J]. 中國地質教育, 2008 (1):89-92.
[6] 黃平. 淺談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與教學觀[J]. 亞太教育, 2016 (2):108-111.
[7] 顧松竹.中美大學地質學入門課程教學過程對比[J]. 中國地質教育, 2011 (3):89-92.
[8] 吳偉. 油氣資源勘查工程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探索[J].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 24(5):105-108.
[9] 裴仰文, 邱隆偉, 操應長. 英國野外地質教學啟示與借[J].高等理科教育, 2015 (6): 46-51.
How to Enlighten the Innovative Geological Professionals
HAN Shi-li, CAO Xia, FENG Zhi-gang, XIE Yan-shi, CHEN Liang,
HU Yang, DUAN Xian-zhe, MA Ai-yang
(1.Wang Chuanshan College of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421001,Hunan,China; 2.School of Nuclear Research Engineering of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421001,Hunan,China)
Abstract:The "General Geology" is the first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 for the freshman in major of Geology. It is crucial that this course should stimul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s and cultivate the innovative geological professionals in an efficient wa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basic geology course from thel flexible classroom teaching, diversified after-school auxiliary programme, flexibl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abundent and interesting practice. The author is attempting to inspire the freshmans interests in profession from the several aspects above, as well as to cultivate their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thinking ability, which helps to set up the found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in innovative geological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general geology; pedagogical reform; study interest; bilingual education; examination assess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