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 王奭 耿清甲
【摘要】創建應用型大學是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客觀要求,本文介紹了何謂“應用型大學”,應用型大學與研究型大學的區別,以及如何建設應用型大學。
【關鍵詞】應用型大學;人才培養;產教融合
2014年初,教育部領導在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座談會上正式提出“推動地方高校轉型發展,建設應用技術大學”的改革動議。在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為更好、更全面地服務于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創新驅動的需要,一些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辦學開始向應用技術類高校轉型,這既是時代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重要使命的承載之計。創建應用型大學是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客觀要求。
何謂“應用型大學”?其重點體現在“應用”二字,要以體現時代精神和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觀、質量觀和教育觀為先導,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勢下構建滿足和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新的學科方向、專業結構、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全面提高教學水平,培養具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性人才。要求各專業緊密結合地方特色,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應用性人才。
創辦應用型大學有著自身的辦學規律和完整的教育體系。它與研究型大學一樣具有應用本科、應用碩士、應用博士的辦學層次。除此之外,還應有相關的實用技術類科研機構和現代企業支撐。創新應用型大學的辦學思路,首先必須了解其特點,把握其規律。認識應用型大學與研究型大學的區別,二者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七個方面:一是培養理念不同。研究型大學偏重于對基礎理論和學術方面的學習研究,培養出來的人才重點服務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應用型大學偏重于專業理論知識教學和實踐技能學習,主要為區域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培養實用人才;二是學習內容不同。盡管研究型與應用型大學分別都開設有本科、碩士、博士層次的教育,層次似乎相同,二者之間甚至還有交叉,但其學習內容不同。研究型大學偏重基礎理論知識研究,應用型大學偏重專業知識+實踐技能學習;三是實習目的不同。研究型大學偏重認知實習。應用型大學強調到企業體驗實習;四是人才培養目標不同。學術型大學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水平”從事理論研究和科研的專門人才;應用型大學著重培養專業知識扎實,能力強,重實踐,敢創新的技術技能型高級專門人才;五是教師能力要求不同。研究型大學偏重基礎理論知識“寬、厚、實”的教師;應用型大學則偏重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雙師型”教師;六是服務方向不同。研究型大學畢業的學生偏重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服務;應用型大學畢業的學生主要到生產服務一線直接從事經濟社會建設,或者到實用技術科研單位工作;七是專業建設發展方向不同。研究型大學重視基礎理論研究建設;應用型大學重視對老專業進行技術改造,強調開設新專業,增加新的專業建設方向。
明確了應用型大學與研究型大學的區別,那么就可以根據應用型大學的特點,創造性的去創建應用型大學。
(一)專業建設的“逆向革命”,以社會需求為本位。社會需求是教育發展的原動力,崗位需求是社會需求的細胞,是用人單位招聘人才的基本單元。崗位對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以及對人才數量的需求,最本質地反映了社會對大學教育的要求。我們要把傳統的“學科→專業→專業方向→就業”的專業設置進行逆向翻轉,變為“就業崗位→專業方向→專業→學科或跨學科”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以社會需求為本位,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原有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的現狀。
(二)重視學生到企業實習的實踐環節。實踐環節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學校與企業互惠互利,不能因為安排學生實習給企業造成負擔,而是通過學生實習給企業帶來看得見的好處。學生學到本領,企業獲得人力支撐,實現工學雙贏。學校通過“先實習,后就業,全程介入,深度合作”的方式,推動學生的實習與就業緊密掛鉤。一方面,學校可以聘請行業精英作為相關專業的顧問委員,邀請他們對學校的專業建設、教學計劃提出建議,參與學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這種業內精英和雇主單位介入人才培養的方式,促使企業把學生實習過程也視作崗前培訓的全過程,安排實習自然而然就培養了就業的生力軍。另一方面,學校把企業的生產難題當作自己的科研項目,老師帶領學生共同完成項目后,合作企業整體接受項目成果與學生就業,形成“打包式”的實習就業合作。
(三)產教融合,深度合作,打通學生就業通道。重視高校與社會的廣泛互動、“借力發展”十分重要,特別是與大企業的深度合作,更是重中之重。誰與大企業聯合得好,誰就發展得好,這是辦應用型大學的真理。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培養人才采取多種合作培養方式,比如:基于就業崗位調查的“對接式培養”,基于雇主單位定向合作的“訂單式培養”,基于產學研合作項目和學生實習就業掛鉤的“打包式培養”,以實現教育與社會需求的無縫對接,創造性地開展與地方政府、行業協會、企事業單位以及國內外高校的廣泛合作,為學生的就業和深造打通道路。同時,學校還可以與國外知名高校建立緊密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國際化教育平臺。
(四)授之“魚”,更授之“漁”,創造一個師生“共鳴”的豐滿課堂。為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課堂要從“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轉化,從“理論中心”向“實踐與理論結合”轉化,從“知識中心”向“能力中心”轉化。拓展立體、多元的課堂教學空間,比如教室理論教學課堂、實驗室教學課堂、生產基地教學課堂、課外活動課堂和網絡教育課堂等。借鑒諸多世界一流大學行之有效的教學法,緊密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系統總結自身教學實踐后的“整合創新”。可以采取如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項目驅動法、問題導向法、模擬仿真法、以賽促學法和海量平臺法等。
參考文獻:
[1]錢國英.以教學方法改革為突破口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萬里學院以合作性學習為特征的研究式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10(06).
[2]錢國英,等.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與教學組織設計[J].中國高教研究,2010(01).
[3]趙荷花.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問題與對策.教育與職業,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