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婷
摘 要:《清代學術概論》寫于梁啟超思想轉變期,研究此書中梁啟超的科學精神,有利于了解梁啟超對待科學的態度。在此書中,梁啟超的學精神即實事求是的精神,具體來說包括“善疑、求真、創獲”三個方面。
關鍵詞: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科學精神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7-0-02
一、前言——“科學萬能說”破產等于“反科學”?
科玄論戰時,胡適把梁啟超歸到了“反科學”的陣營,認為梁啟超在《歐游心影錄》提到的“科學家的人生觀造成了‘搶面包吃的社會”這一觀點為“反科學”陣營推波助瀾。梁啟超在書中也寫道:“讀者切勿誤會,因此菲薄科學,我絕不承認科學破產,不過也不承認科學萬能罷了?!?但胡適并不領情。“科學萬能說”破產等于“反科學”嗎?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清代學術概論》正是梁啟超在出游歐洲回來之后寫的第一本關于清代學術的著作,此時的梁啟超正是處于思想轉變期,研讀此書并把研究范圍限定在梁啟超的科學精神,也可以以此證明梁啟超并非“反科學”之人。
二、梁啟超的科學精神
梁啟超在文中提出的治學六步驟,即注意、虛己、立說、搜證、斷案、推論,我們可以充分地感受到梁啟超對證據的重視,而且這些證據必須是真實的,不能是偽造的。同時,我們能充分感受到在梁啟超提倡的科學方法背后的科學精神,即實事求是。
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的自序中引用了他在《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寫的一句話:
有清學者,以實事求是為學鵠,饒有科學的精神,而更輔以分業的組織。
在梁啟超看來,清代學者堅持實事求是,是有科學精神的體現。所以,我們可以以實事求是來概括梁啟超提倡的科學精神。具體來說,科學精神包括“善疑、求真、創獲”三個方面的內容:
可以知學問之價值,在善疑,在求真,在創獲。所謂研究精神者,歸著于此。
(一)“善疑”是做學問的出發點
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梁啟超多次提到做學問要有懷疑精神。在梁啟超看來,清代自閻若璩以來,對古經的懷疑便日漸盛行??涤袨閯t是集大成者。也正是這種懷疑的精神,促使了清代學術朝辨偽學方向發展。特別是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這本書的面世被梁啟超稱為是“思想界之一大颶風也” ,可見梁啟超對懷疑精神的推崇。
究竟為什么做學問要有“善疑”的精神呢?梁啟超說道:
自漢武帝表章六藝、罷黜百家以來,國人之對于六經,只許征引,只許解釋,不許批評研究。凡事物之含有宗教性者,例不許作為學問上研究之問題。一作為問題,其神圣之地位固已搖動矣!……蓋自茲以往,而一切經文,皆可以成為研究之問題矣。再進一步,而一切經義,皆可以為研究之問題矣。以舊學家眼光觀之,直可指為人心世道之憂。
他認為,前人對待六經,只能征引、解釋,不許批評研究,這樣的做法,是把六經當作含有宗教性的事物來看待。一旦如此看待六經,則六經就不能成為可研究的問題。因為一旦對六經進行研究,則其作為宗教性的神圣的地位就會被動搖。所以,在清代以來,“善疑”的精神首先體現在不再把六經看作是宗教性的事物,從而破除了其神圣的地位。然后可以把六經當作一個可研究的問題來進行研究。所以,“善疑”是學術研究的第一步。
在“尊古”和“善疑”兩者之間,梁啟超也談到了他更傾向于“善疑”:
清學家既教人以尊古,又教人以善疑。既尊古矣,則有更古焉者,固在所當尊。既善疑矣,則當時諸人所共信者,吾曷為不可疑之?蓋清學經乾嘉全盛以后,恰如歐洲近世史初期,各國內部略奠定,不能不有如科侖布其人者別求新陸,故在本派中有異軍突起,而本派之命運,遂根本搖動,則亦事所必至、理有固然矣。
梁啟超認為學術要得以發展,必須要有具有懷疑精神的人,對“人所共信”的事物進行懷疑。一味的“尊古”只會使得學術研究越來越守舊而得不到發展。
(二)“求真”是實事求是精神的一種體現
梁啟超提倡“善疑”,其結果是為了“求真”。從梁啟超對惠棟和戴震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求真”的推崇。
梁啟超把以惠棟和戴震為代表的考證學派推崇為清代學術的正統派。對于惠棟,梁啟超認為他“篤守家法” ,是“純粹的漢學” ,其堅守“漢學”的旗幟非常分明。對于其治學方法,梁啟超概括為:“凡古必真,凡漢皆好” 。這種治學方法的缺點在于“膠固、盲從、褊狹、好排斥異己” ,最關鍵的是,這種方法使得“啟蒙時代之懷疑的精神批評的態度,幾夭閼焉” 。推崇懷疑精神的梁啟超對這種方法當然是不喜歡的。所以,他說;“夫不問‘真不真,惟問‘漢不漢,以此治學,安能通方?” 在此,梁啟超認為,治學不能只堅守門戶,而要追求“真不真”。他分析道漢學的派別很多,如果只盲目地堅守其中一個派別,則必然會駁斥觀點不同的派別,這樣的做法,并不利于學問上的“求真”。所以,梁啟超最后說道:“故茍無戴震,則清學能否卓然自樹立,蓋未可知也?!?/p>
戴震曾提出過關于十分之見與未至十分之見的觀點,梁啟超認為,戴震所說的十分之見與未至十分之見,就是西方所說的定理和假說。梁啟超說:
科學之目的,在求定理,然定理必經過假設之階級而后成。初得一義,未敢信為真也,其真之程度,或僅一二分而已;然姑假定以為近真焉,而憑藉之以為研究之點,幾經試驗之結果,浸假而真之程度增至五六分,七八分,卒達于十分,于是認為定理而主張之;其不能至十分者,或仍存為假說以俟后人,或遂自廢棄之也,凡科學家之態度,固當如是也。震之此論,實從甘苦閱歷得來;所謂“昔以為直而今見其曲,昔以為平而今見其坳”,實科學研究法一定之歷程,而其毅然割舍,“傳信不傳疑”,又學者社會最主要之道德矣。
在這段論述中,梁啟超提出,科學在于求定理,而定理即是通過不斷的試驗,使假說不斷得以證明,最后達到十分之真的程度,則假說可以成為定理。在此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求真”?!扒笳妗钡木瘢强茖W家“固當如是”的精神。
(三)科學精神另一具體體現“創獲”
關于這一點,梁啟超在論述他十分推崇的顧炎武時有詳細地講到。首先,梁啟超認為,顧炎武之所以能成為清代“一代開派宗師之名者” ,其原因就在于顧炎武“能建設研究之方法” 。而顧炎武創建的研究方法之一,就是“貴創” 。所謂“貴創”,即“必古人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無,而后為之?!?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說前人未說之話,開后人必經之路。所以,梁啟超說,顧炎武所寫的書和文章,“決其無一語蹈襲古人” 。
在第三章中,梁啟超還批評宋明之學抑制了新事物的創獲。他認為,宋明之學,是一種“儒表佛里” 之學,這種學說不僅誣蔑了孔子之學,也誣蔑了佛學。這種學說對學術有兩個方面的負面影響,其中一個就是“遏抑創造” 。梁啟超認為,一個學派得以形成,必定是自己有所創造,既然如此,就沒必要依附于古人之學說。梁啟超更把晚明之學類比于歐洲中世紀黑暗時代的景教,認為他們有著共同的弊端,即“能使人之心思耳目皆閉塞不用,獨立創造之精神,消蝕達于零度” 。
三、余論
1918年末至1920年初,梁啟超參訪游歷歐洲大陸。回國后,在《歐游心影錄》中,梁啟超提出了“‘科學萬能說破產”的觀點。既然如此,那為何在緊接著《歐游心影錄》出版的《清代學術概論》中,梁啟超又如此地提倡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呢?實則“科學萬能說”的破產并不意味著“科學無用”。在1920年,乃至以后,梁啟超一直都沒有放棄過對科學的推崇,甚至在他晚年手術失敗的時候,他還發文讓大家不要放棄對科學的堅持。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梁啟超提倡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是在學術研究方面,即在梁啟超看來,學術要得以發展,必須以科學精神指導之,以運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之。
最后,從上文的分析可以得知,梁啟超雖然反對“科學萬能說”,但并不意味著梁啟超反對科學。而恰恰相反,梁啟超對科學精神十分推崇。
參考文獻:
[1]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梁啟超.《歐游心影錄》·《梁啟超全集》[M]北京出版社, 1999.
[3]袁向東.《梁啟超的“科學精神”和文德——論<清代學術概論>》[J],《晉陽學刊》,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