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會
摘 要: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去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在平時教學中盡一切可能為學生的學習服務,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為實現教學任務,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通過對話、溝通和合作,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
關鍵詞:小學教育;品德與社會;學習興趣;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1-349-01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那么,如何上好品德與社會課呢?尤其針對農村的教學有何途徑?我認為,在教學實際中應努力走進生活,貼近學生,創設開放、互動、活潑的教學情境,營造自由、民主、愉悅的課堂氣氛,讓學生與教材中的孩子一起面對并解決這些問題和煩惱,學會如何做事,如何做人,與教材中的孩子共同享受成長的快樂。
一、創設情境,引起學生情感共鳴
教師要激發學生主體學習的興趣,就必須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來啟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在情境中誘發學生探究性的思維活動,以增強教學的感染力。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的文明最精細的表現在情感里。”我們在思品教學中認識到,認識的發展不能代替情感的發展,因為人對某種價值的認同,不僅是認知所及,而且是情感所致。《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 如上《有多少人為了我》時,在感知了有那么多人為我們的生活服務后,我創設了一個情境:沒有了這些人,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怎樣?學生自主地發表意見,有的說:“沒有了清潔工,我們就要生活在垃圾堆里了。”也有的學生說:“沒有了警察,我好像看到有很多車都撞在了一起。”還有的學生說:“沒有了醫院的工作人員,我們生了病就沒有地方醫治了。”學生通過這些假設,體會到為我們生活服務的人是多么重要。另外,我又選擇跟我們生活最貼近的學校做為重點,通過播放保安員的話,既讓同學感受到了這些工作人員的辛苦,也讓他們對照以往的生活習慣,在感情上上升了一個層次。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自然而然地體會到每個行業的不易和存在的必要性,獲得了情感、態度、價值觀各方面的提升。
二、巧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講,興趣是一種內在動力,它促使學生萌發出強烈的求知欲,從內心產生一種自我追求,自覺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著認知的目標前進的欲望。因此,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品德與社會課內容的意義建構。這就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還要考慮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創設問題,并把情境創設看成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而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一個充滿疑問和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結合所提問題擴展思維、進行小組合作探究。要善于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和探究氛圍,創設生動而富于感染力的教學情景和氛圍,是營造可教學時刻的重要方面和環節。真實而生動的教學情景,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滋生探究欲望。
三、采用小組合作激發學習興趣
開學的第一堂品德與社會課上,就讓同學們自由結合,分成四到六人的合作學習小組,自由結合目的是讓他們找同學之間合得來的,智趣相投的同伴,這樣組內凝聚力強,便于開展頭腦風暴式的討論,在課下一同研討,進行社會實踐調查,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班級編成六個小組,小組成員相對固定,選定小組長,平時小組合作的表現與成績,用積分量化,期末積分為優的小組給予獎勵,這樣加大了小組間競爭、組內合作的意識,學習興趣明顯增強。期末匯總學生平時小組學習的積分作為平時成績。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參與小組活動、課堂交流、生生互動的積極性高了,小組社會調查報告都能按時完成,同時各小組有各小組的特點,小組成果匯報展示效果較好、情境劇表演具有創新性,合作意識、探究能力增強。小組積分情況、小組的調查報告、小組表演的錄像、展示的成果、小組共同完成的作品、對優勝組的表彰資料等收錄于學生品德與社會學科的個人成長資料袋,學期末展示,資料袋內容豐富,資料完整齊全,具品德與社會學科特色,家長開放日展示給家長,家長看了也都為自己的孩子的成果感到高興。
四、角色扮演,引發共鳴
在思想品德課中,一篇故事完整、情節生動、表象鮮明的課文,可以讓學生自己來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個故事情節。通過一臺有血有肉、情節生動的課本劇,學生可從中領悟到課文中的思想內涵。這是一種以社會經驗為基礎而設計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學生如身臨其境,能增強他們在社會中的角色意識,喚起責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課,有關星星和爸爸媽媽逛商場吵著買東西的一段,就可以讓學生模擬百貨商店的情景,由學生來扮演爸爸媽媽和星星,雙方都試圖說服對方。讓學生演了后評,評了再演。這樣在一演一評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言行,認識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間的區別、差距,加上老師的點撥和激勵,學生的道德認識便得到了提高。
教師應該用各種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樂于探究的濃厚學習興趣,熱愛生活的價值觀,這才是本課程的真正目的。應該從小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意義的內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選擇各種不同的教學活動類型,不斷提高品德與社會課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生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