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軍麗
摘 要: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已成為教改研究的主旋律。隨著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合作學習模式越來越被廣大教師利用。本文對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如何有效地實施小組合作學習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物理課堂教學 小組合作學習 科學分組 明確任務 及時評價
合作學習是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國務院明確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小組合作學習是小組內成員為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經歷自主探索和相互配合、溝通、碰撞、修正的合作交流活動,有效解決組內不同意見,達成共識的過程。目前絕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唯我獨尊,相當一部分學生不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和交往,因此在當今學校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廣大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滲透合作式學習的理念,指導學生合作學習。如何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尊重學生,科學分組
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是科學組建學習小組。在科學組建合作小組時,要遵守“優勢互補”“自由組合”“雙向選擇”的原則。理論上講,合作學習小組的建立要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心理學研究表明,同一年齡階段的學生不僅有共同的年齡特征,還有明顯的個性差異,如在性格方面,有的心思縝密,有的情感細膩;在行為方面,有的干練果斷,有的慢條斯理;在知識能力方面,有的基礎扎實,有的相對薄弱,等等。
因此,在組建合作學習小組時,教師要綜合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心理素質等,然后再搭配成學習小組。每個小組中不同層次的學生應相互搭配,各組無明顯差異,便于公平競爭。各組推薦的小組長應該是組織能力強、表達能力好、樂于助人、善于合作、善于創新的領頭人,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性格、個性特征、能力傾向、學習成績差異等諸方面因素,由學生自由結合構成合作小組。合作小組一般由4—6人組成,其中1—2名學優生,1名學困生,2—4名中等生。每個小組應該是全班的縮影,為了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讓小組成員定期交換分工,每隔一段時間,教師要抽樣調查各個小組的學習合作情況,并提出建議,不定期地互換角色,保證學生積極的參與性,促使學生各方面均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二、明確任務,有效調控
在小組合作中,每人在組內均有不同的角色,如組長、記錄員、資料員等,并有明確的分工,組長要掌握小組學習的進程,安排發言順序;“記錄員”要記錄小組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檢查員”要檢查小組成員的學習情況,確認每位成員都完成了學習任務……俗話說:“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三個和尚為什么沒水喝呢?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明確的分工,產生相互依賴的惰性心理,不能承擔起完成共同任務的責任。因此,要讓學生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就必須讓學生明確合作學習的任務與目標,在小組討論、合作時才有集體責任感,有合作意識,積極互動、互助,主動承擔起為完成共同的任務自己所應承擔的責任,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解決復雜探究性問題時,一兩個人往往會發生困難,這時分工合作探究活動就顯得更為重要。小組合作不是圍起來隨便說兩句話的合作活動,它需要全組成員共同協商、不斷質疑,在動手操作前完成切實可行的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的大致步驟、基本途徑及必要手段等,還要考慮好研究結果的呈現方式等。
在進行合作學習時,先要明確學習任務與目標。例如: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一節時,學生對“平面鏡”并不陌生,知道它能成像,能反射光線,還知道它是應用于很多場合擴大視野,但它為什么會有這些用途,成的像到底是什么性質的,有什么特點?是學生不知道的,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法進行學習,所以這節課重點不在知識本身,而是形成結論的過程和方法。每個小組桌子上都有一小塊平面鏡和一小塊茶色薄玻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的性質,就用平面鏡本身探究實驗是否可取?利用小組的力量從而由學生自己選取薄玻璃代替平面鏡來做實驗,那么要探究成像特點還需要什么器材呢?先猜測成什么像?然后具體如何進行實驗探究呢?各個合作小組提供一套自己的方案。此時,各小組學生就會忙著思考、分工、記錄……讓學生對物理儀器的某些性質進行猜想并進行實驗探究利用小組合作的效果遠遠優于以前的注入式的傳統課堂教學。教師可以將目標分為A、B、C目標,A目標要求每個人都要達到,B目標中等生以上達到,C目標只需優等生、有興趣和學有余力的學生達到即可。
小組合作學習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調控,使之朝著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方向前進,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明確自己的分工,明確共同探究的目標,明確動手前要先動腦,更需要教師有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及充分的課前準備。
三、及時評價,共同進步
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把自己探索、發現的過程和結論用語言表達出來。小組合作學習時,學生最大的問題是不愿傾聽,不會傾聽別人的意見,所以教師要在合作學習時逐步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聽別人發言的要點,學會收集信息;思考別人的意見,進行評價,進而充實、完善自己的意見。進行組內交流,對不同意見進行爭辯,從而發現不同的思路。對不同的學生,應鼓勵他們在不同層次上發表意見,教師應給予肯定和表揚,使不同學生都有表現自我的機會,都有獲得成功的愉悅。同時小組發言人不能固定,要輪流,使每個學生都以主人翁的態度參與合作學習,心中充滿自信。
交流和小結后教師可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提出問題,讓不同同學回答檢驗教學效果。同時讓各小組評論本組和其他小組的實驗方案的優劣,對所做工作發表看法。最后由老師評價學生的掌握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學習中的表現等,注意“多褒獎,少貶低”,調動學生進行下一輪學習的積極性。
從整個物理教學過程可以看到,原來要老師講的、做的內容,現在可以通過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學生從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每個學生都參與教學,并表現出很大的熱情。合作學習教學模式激發了所有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了課堂上動機平等的教學原則。合作學習使學生有機會互相探討,共同進步。同伴間互相輔導幫助,成績較差學生可以感受到集體的溫暖,焦慮程度降低。每個學生都可以成為輔導者和監督者,對小組和他人承擔一定的責任,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以提高。
實踐證明,合作小組的科學組建和運行,加上公平合理的評價,能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全體學生各盡其能,在原有基礎上不斷發展。小組合作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全員性,增強了探究活動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有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合作”模式的教學使學生的學習由原來的個體競爭變為“組組競爭,組內競爭”,學生認識到他們是集體中的一員,只有進步了,小組成績才能提高,只有積極參與才能為集體爭得榮譽;認識到只有互助合作才能共同促進,共同提高。
四、把握合作契機,避免流于形式
選擇恰當時機,是有效合作學習的保證。小組合作交流是一種很好的學習形式,學生參與面廣,參與效率高。但是,開展合作學習,不能單憑教師的意愿,想什么時候合作就什么時候合作,教師應當從教學的具體內容出發,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選擇最恰當的合作時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才能保證交流有效進行。一般說來,學生往往在進行獨立思考后有了疑問,才會產生互相交流、質疑、解惑的欲望。因此,小組學習必須建立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否則時時合作、時時探究,使人產生厭倦心理,久而久之,學生的自學愿望便會大大削減,效果適得其反。
小組合作學習似乎給那些性格外向的、成績較好的學生提供了更好的展示機會,而那些平時學習基礎較差的弱勢群體由于有自卑怕錯心理,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往往不主動參與,袖手旁觀,這不是合作學習所期望的。合作學習要求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共同學習中各展其能,各得其所,在不同的起點上都有新的發展。教師要創造輕松愉快的合作學習環境,與學優生一起給予弱勢群體多方面的關懷、鼓勵,更多地創造機會,使他們相信“我能行”,逐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具體做法可以是:容易問題讓學習稍差的同學答,難度大的問題由學優生回答;對于中等問題學習稍差的同學答對加高分,學優生答對加分少;也可由科代表根據題的難易程度抽號回答。為了避免課改初期學優生搶答,后進生不敢答的問題,可以在組內確定每人每天展示次數,同一個人多次展示時,少加分或不加分,其他人展示多加分,這樣就能有效規避每組每次都是相同學生展示的弊病。
一節課中,小組合作學習個體展示也是亮點,是高潮,是形成人格、自主自強、勇敢有為的重要途徑,每節課要設定重要篇幅,通過學生個體展示促成學生性格的鑄就或者說完成一些學生學習習慣的成功蛻變。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并不是僅僅意味著安排學生按小組坐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個任務,它需要教師對小組活動過程的各個方面,尤其結合學科的特點給予認真的思考和關注。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有其不足之處,需要我們不斷探索研究,使這種學習形式更合理、更有效,使師生都受益。
參考文獻:
[1]王坦.合作學習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4.40.
[2]王坦.論合作學習的教學論貢獻[J].課程·教材·教法,2003,23,(8):16-20.
[3]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