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瑜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我國大學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學教育目標已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重中之重。本文就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創造性思維;潛能挖掘;大學生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195-01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已成為當今大學教育的熱門話題。一、創造性思維的特點及構成要素創造性思維是創造活動的核心成分,是用超常規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形成新穎、有價值的產品的思維活動。這種思維方式,既不受現有知識的限制,也不受傳統方法的束縛,其構成要素包括創作意識、推理能力、變通能力、靈感和機智五個方面的內容,具有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的特點。這種思維的目的不是去重踏別人走過的老路,而是把注意力引向發現新的事物、新的觀點和新的理論,促進人們向更廣闊的方向開拓發展。大學階段,學生的思維具有靈活性與敏捷性,他們喜歡用批判的眼光看問題,不輕信、不盲從、喜歡懷疑與爭論,創造思維能力顯著發展。因此,依據大學生認知發展特點,高校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指導學生有效地學習。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途徑(一)正確看待學生的創新,鼓勵創造行為。有些教師認為創新就是發明創造,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勝任的,尤其對于那些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培養其創造性思維會加重學習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負擔,其實不然。人的創造潛力是與生俱來的,這一能力的高低主要是靠后天的培養,也只有教育才能承擔起這個使命。教師應該理解和尊重學生的這種創造天性,給予足夠的空間和適當的引導,不要輕易地將它扼殺在搖籃里。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讓學生掌握一種思維方式,不受現有知識的限制,這與我們的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并不矛盾,相反,還起到了促進作用。對于落后生,教師還應給予足夠的關愛和信心,培養他們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勇于實踐的勇氣。(二)注重知識的積累。學生們在來到學校之前就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提問和討論的方式開發學生的已有知識,在幫助學生提高知識積累的同時,引導學生多角度地展開思維,大膽假設,不受傳統的束縛,突破思維定勢影響,重新組合已有的知識經驗,同時允許“異想天開”,解放思想,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變舊為新。(三)激發創造興趣。教師應注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勵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內在動機的驅力大于外在動機,且效應更為持久而強有力。在學習中,應使這兩種動機交替發生作用。所以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內在動機,逐步引導他們把外在動機轉化為內在動機;另一方面如果學生已具備較穩定的內在動機,還要不斷激發其外在動機,通過獎勵、競賽等方式充分發揮其推動學習活動的積極作用。(四)鼓勵創造個性。愛因斯坦曾說:“無論是藝術作品,還是科學成就,都來源于獨立的個性?!庇纱丝梢姡瑐€性是創造的基礎,因為獨特的思維、鮮明的個性,是創造的源泉。要培養創造型人才,就應首先培養具有個性的人。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同時,還應鼓勵學生求異,培養并保持其創造個性。(五)教師自身也應具有創造性思維。學生學習的創造性與教師自身思維的豐富性密切相關。因此,教師應以創造者的身份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創造性的氛圍。首先,教師應從改變舊有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入手,在教學過程中多采用引導創作教學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其次,教師還應言傳身教,積極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以自身積極的創造性活動和思維去感染學生,成為學生的榜樣。(六)要求學生積極參與解決問題。一般尚未解決的問題有多種解決方案,如果是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真實問題則顯得更為直觀,可以讓學生聯系社會問題,以及個人經歷,目的明確地展開思考。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及解決問題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學生加倍地努力,同時還可引導學生用逆向思維解決問題。(七)培養合作意識。教師應多創造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談話和互動機會,以便及時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同時也要培養學生之間的協作能力,確保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通過共同解決問題讓每個學生的思維能力都得到提高。同時由于思維的多樣性,學生在合作過程中,也達到了相互學習,互相借鑒的目的。素質教育時代呼喚的是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作為大學教師,我們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對學生創新人格的培養,要培養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嚴謹的學風和善于與他人合作的協作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真正對社會有用的創新型人才。參考文獻:[1]方展畫.高等教育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2]林正范.大學心理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3]舒建國.論當代大學生創造性意識和創造性能力的培養[J].當代教師,2004(3).作者簡介:齊 瑜(1979-),女,碩士,講師,工作單位:湖北省長江大學藝術學院,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