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華


【摘要】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指出:“六年級結束時的絕大多數學生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探究結果”, 這是分目標第一部分“科學探究”中的一句話。“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探究結果”,意味著教師不要硬性規定學生表達探究結果的方式,而是要鼓勵他們百花齊放,用他們自己熟悉的、力所能及的、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探究結果。也就是說,不管科學探究的結果與水平如何,教師更應該是關注學生是不是運用了自己最擅長的方法表達探究結果。
【關鍵詞】表達方式 科學探究 訓練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過程、思維的結果都是通過語言、文字等途徑表達出來的。所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是每一個科學教師的基本任務之一,尤其是小學生的表達能力至關重要。在科學課中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不但要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教師也要用規范的表達方式,對學生施以良好的影響;還要持之以恒地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畫圖等多方面的訓練。在教學中我們應逐步培養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科學中的一些概念、實驗現象、實驗結論。
一、研究目標:
通過研究,了解不同學生的不同表達方式,開展因材施教,發揮學生特長,優化科學探究活動效果,進一步豐富學生的表達方式與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二、研究方法與步驟:
1、 收集數據:研究主要采用兩組數據進行分析,第一組數據為:學生依照教師提供的表達方式來進行學習所取得的效果;第二組數據為:學生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來表達探究結果的效果。其中,第一組數據來源于以往學生的實驗報告書,第二組數據來源于今年3月份的一次活動調查。(活動內容為:學生對“時間”單元的學習小結)
2、 數據統計與分析:
分析:在以上的課題中,教師組織學生先通過畫圖設計,然后再進行實驗,最后由學生在實驗報告書中進行小結或寫感想。例如:在《保護雞蛋》這一課中,全部學生先進行畫圖設計,然后根據方案,做出實物(雞蛋保護器),最后測試的時候,有73%的雞蛋完好無缺。從上面的數據中可以看出,采用畫圖、表格等方式會有助于學生的思考,學生會從實驗中收集相關的數據,然后根據數據找到較為正確的結論或感想。這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思維比較重要。
分析:從表中可以發現,學生比較喜歡的表達方式有小品表演的形式,占調查人數的56.0%,也就是說他們有相當多的會喜歡用肢體動作配合語言文字來表達探究的結果,采用的是較為活潑的形式,說明學生比較習慣于用直觀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想法,這完全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而在表中,有22.2%的學生會采用比較傳統的讀書方式,有部分學生自己制作道具來進行學習,這說明學生的各自表達方式的不同。在調查中,有77.8%的學生采用團體合作的方式來表達探究結果,這也說明學生的團隊意識在加強。而表達的內容中有66.7%的學生會利用課外知識來豐富自己的知識面,這意味著學生已不單單滿足于課本內的知識,或者說,相當大一部分學生已經學會了查閱更多的課外知識,從而讓自己的表達更有說服力。
三、教育感想與育人建議
在研究這個課題的過程中,可以觀察到學生的積極性在不斷地提高,為了在交流中讓其他的同學明白,學生就會主動地去尋找更多的知識點,例如會上網查找資料、自己動手制作道具、詢問教師、合演排練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會不知不覺地掌握了各種各樣的知識,課外知識面也大大拓展了??梢哉f,這是一種綜合能力的提高。
在調查記錄表上,發現學生采用較多的是小品、道具等手段,顯示學生比較習慣用一種相對活潑的形式,來表達對知識的理解。這是一種感性的認識,當然這也是小學生較易接受的表達方式,應該鼓勵、保護他們這種積極性,然后在這基礎上,幫助他們采用更多的、更豐富的手段去完善自身的表達能力。
育人建議:在平時的實驗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些圖表設計、表格歸納等練習,強化學生的總結、歸納意識和能力,懂得采用更合理、更科學的方式去表達探究結果。學完一個單元知識后,教師可以安排一節課讓學生進行匯報小結,至于表達方式,可讓學生發揮自身的特長,用他們自己最擅長的表達方式來表達掌握的知識。學生通過平時的鍛煉,他們的歸納、表達手段逐漸豐富,他們會自覺地利用自身掌握的方式,結合特長,把學到的知識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課堂氣氛相當活潑,學生的興趣就相當高了。通過“平時訓練---單元表達---繼續強化訓練”這樣的鍛煉,學生的表達水平會逐漸增強,到了一定階段,教師甚至可以完全不加指導,學生也會懂得如何去把一件事、一種探究結果來表達清楚,從而提高了學生自身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