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坤 吳艷
【摘要】進入初中后,學生的認知逐漸豐富,其自我意識開始增強,而因諸多因素影響,一些學生很容易出現逆反心理,從而致使學生出現和教師、家長頂撞、蠻不講理,甚至是“對著干”的現象,雖然逆反心理也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正常表現,但如果不能及時加以引導,很可能讓逆反心理發展為變態心理,影響學生的終身發展。
【關鍵詞】初中學生 逆反心理 調適
隨著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他們喜歡“獨立”、“自作主張”,在對學生進行教育過程中,如果方法不當,很容易讓教師和家長的額“苦口婆心”成為孩子們的“對抗”的理由,逆反心理的存在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初中學生逆反心理的行為表現
在初中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現,進入初中后,學生沒有以前那么聽話了,教師說的話他們不會不可不扣地去“執行”了,甚至還會出現“頂嘴”、“對著干”的現象,而這些都是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表現。
在初中階段,學生的逆反心理首先表現在習慣逆反上,這種逆反已經泛化,具有固定模式,在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表現在各個方面,這種逆反已經是較嚴重的逆反心理。在學習和生活中,一旦出現他們不愿意或不接受的行為或事件,第一反應就是“不”,如“我不愿意”、“我不想”而卻沒有具體的理由。這也是我們在教育教學中經常遇到一些學生“油鹽不進”、“軟硬不吃”的原因。
二是學生并不是所有方面都逆反,有時只會對某個領域或特別的觀點、事物而產生漠視、不關注、對抗的情緒或行為。如有的學生就是不按規定穿校服或不按規定完成家長或教師布置的某些任務,但在其它方面此類學生又表現得較為聽話。在教學中我們也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學生在家里父母怎么喊都不聽,而對教師的話卻很順從,有的學生對爺爺、奶奶的話充耳不聞,而卻有很愿意聽從同伴的安排。
三是在社會生活中,不同的人對來自外界的不同刺激會有不同的反應,如在教育教學中,當教師表揚某個學生時,另外的一些學生會因此而覺得教師在批評自己,從而產生自卑心理。但相同的話其他學生卻不會有類似的感受。過渡到中學階段,這種表現就較為突出。如不加以調適,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更為嚴重的逆反心理,這對學生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二、初中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成長特點決定了其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逆反心理,而導致學生出現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僅有來自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也有來自教育方面的不足,更有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
從家庭教育方面來看,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競爭日益激烈,如此,父母對子女的期望越來越高,過高的期望和要求導致家長忽視孩子的興趣和能力,沒有給孩子選擇和自主的權利,如周末安排孩子去“興趣班”、“輔導班”,而孩子本身又不愿意,孩子更多時候只是在父母的“強制”下去完成,逆反心理隨之而生。一些孩子的父母教育水平地,不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而一些孩子的父母則忙于工作,很少和孩子進行溝通,甚至當孩子出現錯誤時,只會以簡單的批評、粗暴的打罵來進行“教育”,孩子幼小的心靈遭遇創傷后,對父母的“教育”也就會害怕,自然會出現逆反心理。
從學校教育方面來看,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學校教育中忽視學生的需要,往往以教師的需要來代替學生的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能被動接受,自主選擇權缺失。如此,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對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則“偏恨”,對“優生”是“循循善誘”,對“后進生”則是“橫眉相對”,久之,學生對教師也就容易產生敵對心理。
從學生自身的特點和社會因素來看,初中學生自我意識增強、交往范圍擴大,對來自家長或教師的要求,因好奇心的趨勢,總想去試試看結果會如何;一些學生對來自父母或教師的勸告、說服會看作是對自己的“管、卡、壓”;同時,因學生接觸的人和事逐漸趨于成人化,于是,一些學生在社會不良人員或同伴的唆使、誘引下,自然會對父母或教師的勸導而產生排斥。
三、初中學生逆反心理調試途徑
首先,尊重學生發展規律,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在小學高段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要認真分析高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規律,立足學生的實際和需要,多引導學生,關注學生的需要,因材施教。如在課程目標的設置上,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而采用分層目標來引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也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而采用分層教學模式進行。要注重發揮學生的特長,如有的學生喜歡繪畫,有的學生喜歡體育,教學中就要多鼓勵學生去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揚長避短,讓學生能在活動中獲得自信,避免逆反心理出現。
其其次,整合家校力量,形成合力。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當遇到學生出現問題時,不能以單純地“請家長”方式來教育學生,而要主動和孩子的父母形成互動,利用班級家長群、校訊通、家訪等形式和家長相互溝通。在溝通過程中,要多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成長經歷,把學生在校的表現告知家長,和家長一起思考對策。如有的學生在學校較為聽話,而在家中卻對父母的教育“充耳不聞”,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和學生多溝通,了解學生對父母的態度,及時引導。
最后,轉變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模式,優化評價模式,樹立學生學習自信。傳統小學教育教學太注重學生的成績,評價方法單一,針對這種情況,在教育教學中,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在評價上要多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根據學生的實際而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如針對學生課堂中的提問而制定加分標準,學生在課堂中能主動提問,則給予加分,并把學生的表現和家長進行溝通,以此來樹立學生的自信。
在初中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正確認識學生的心理特點,針對學生逆反心理的表現,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去查找歸因,結合學生的實際和教育現狀而優化教育環境,尊重學生,發展特長,這樣才能讓學生得到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徐峰.中學生逆反心理的表現成因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08).
[2].王俊芳.淺談中學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對策[J].學周刊.2012(07).
[3].李律.初中學生逆反心理個例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研究).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