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秀芝
【摘 ?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既要注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同時也要注意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把這兩者有機的聯系起來,既注重創設情境,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同時也能注重引導,讓學生了解和形成數學思維,本文就此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 ?情境教學 ?課堂氛圍 ?數學思維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173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喜歡數學,如何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數學?如何讓學生在數學學習的時候能夠培養其計算能力、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所有這些,都需要我們的數學老師上好數學課才能夠實現。教師要善于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充分利用數學課堂,把它創設成充滿活力、魅力無窮的空間,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積極地感受數學美,去追求數學美。
如何上好數學課,使數學課靈動起來呢?這是很多教師比較苦惱的方面,要求活潑好動的小學生靜下心來積極的上好每一堂數學課似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對此,筆者提出了以下建議,希望對大家有所助益。
一、創設情境,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
小學生的思維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對于數學知識的了解和把握也多半靠直接形象的東西。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該盡可能的創設學生熟悉的具有吸引力的情景來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是有密切聯系的,新教材中也給出了許多例子,教師要盡量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經驗入手引出學習內容,這樣學生樂于接受。也可以讓學生列舉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小學生有著好奇心、疑問心、愛美心強和活潑好動的特點。數學教師要從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發揮小學生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在課堂中創設出學與“玩”融為一體的教學方法,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時,我運用事先準備好的漂亮的圖片創設情境,講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飛來飛去捉蚊子,忽然飛來了一只美麗的小蝴蝶,繞著小蜻蜓飛來飛去,小蜻蜓生氣了,小蝴蝶卻笑著說它們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帶著小蜻蜓去找它們家族的成員,它們找到了樹葉,小蝴蝶說在圖形王國里它們三個是一家人。同學們,為什么小蝴蝶要這樣說呢?這樣引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興趣濃厚,注意力集中,主動去探究對稱圖形的共同特征。
親其師,重其道,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構建和諧的課堂,讓學生樂于學習。在課堂上,師生的雙邊活動輕松和諧,師生們展示的是真實的自我。課堂上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同學們時而竊竊私語,時而小聲討論,時而高聲辯論。同學們爭相發言,有的居高臨下,提綱挈領;有的引經據典,細致縝密。針對同學們獨具個性的發言,老師不時點頭贊許,對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老師則以信任鼓勵的目光和話語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自然敢于講真話、講實話,個性得到充分地張揚。
如教學一年級數學上冊分類一課時,在教學生明確什么是分類知識之后,我有意識地放手讓學生主動實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將30多支不同顏色、不同長短、帶有或者不帶有橡皮頭的鉛筆打亂放在一起,讓學生去分類,看誰分得合理。同學們爭先恐后搶著去分類:有按顏色分類的;有按長短分類的;有按帶有或者不帶有橡皮頭分類的;也有胡亂分的。再找學生說明這樣分的理由,對講不清理由的學生予以指導,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主學習、主動實踐。
二、注重在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
由于數學本身的特點,我們在數學教學的時候,也應該引導學生對數學思想予以重視,即在自己的數學教學中,注重以數學思想去規范和引導學生學習數學,讓學生在小學六年的數學學習中,逐步形成數學思維。同時,以基本數學思想統率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努力使學生在獲得具體數學知識的同時受到相應數學思想的熏陶,是教材編寫的致力追求。但教材本身畢竟是一個靜態的結構系統,況且數學思想又內隱在該系統的表層之下。
教學中,教師除了應挖掘教學內容的教育價值、把握基本思想的內涵實質外,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只有將數學的基本特點融合在教學中學生才能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學習數學。同時,使教學效率得到較大的提高。
一是數學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數學思想又是數學知識和方法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與概括。因此,就教學方式和目標要求而言,隱性的數學思想自然也區別于顯性的數學知識,主要表現為“學生在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數學思想。”這就是說,學生獲得數學思想的基本方式與目標要求是“感悟”。
當然,數學課堂深入挖掘教學內容所蘊含的數學思想并融入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予以滲透是課程實施的要求,但如果試圖將教師所獲得的深刻理解也要求學生達到同樣認識水平,就不切實際了。因此,數學思想教學還應根據學生年齡的特點把握教學的度。
二是數學思想教學“顯化”在數學思考的過程之中。數學思想教學應通過數學概念的形成和建立過程、數學規律的歸納和總結過程、數學問題的分析和解決過程來體現。比如,“問題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驗證”的過程是感悟模型思想的關鍵,“猜想—驗證”的探索過程對感悟推理思想尤為重要。學生只有親身經歷運用數學思維方法的思考過程,才能獲得對相應數學思想的深刻體驗。
例如,“間隔排列”的數學本質是一一對應。很多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問題所包含的各種情況采用分類教學,總結出不同的結論,學生常常在“加1”“減1”“不變”之間不知所措。教學中,如果緊緊抓住“間隔排列”的數學本質,以數學思維方法帶動數學學習,那么不同情況就會由對立走向統一,學生不僅學得輕松,而且“對應思想”透過數學思考活動得以“顯化”等等。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既要注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同時也要注意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把這兩者有機的聯系起來,既注重創設情境,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同時也能注重引導,讓學生了解和形成數學思維,只有這樣,數學教師才能夠很好的上好數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