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陽
摘 要: 數學是在人類在演變過程中,根據生活問題歸納總結的一套系統性知識體系。數學是通過數字公式為主、文字表述為輔表達邏輯性的一門基礎學科,這充分說明了數學是具有自己的文化表達方式的。所以在小學生正式接觸數學學科時,教師應該將數學文化滲透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向其傳輸數學的文化內涵,便于小學生在學習數學時理解數學概念和掌握數學學習方法,為今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 數學文化 滲透策略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一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在漫長發展過程中以數字、語言、公式三者相結合的方式解決和記錄生活數學的方法和內容。數學是經過幾代人累積下來的寶貴財富,所以數學的發展需要新一代人的發現和創新。這就要求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注重數學文化的作用,向學生展示數學文化的美,感受數學文化的博大精深,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1.滲透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1.1促進數學學科發展。
社會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社會文明的興盛,在人們的生活質量有保障的前提下,人們對文化事業的重視程度隨之增加。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特有的文化,沒有文化背景支撐的學科是無法發展的。所以數學學科的發展需要數學文化提供動力,特別是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小學生的知識面比較窄,在接受新的知識時對單純理論知識的接收能力較弱,所以教師就需要引入數學文化,培養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數學學科的發展要注重理論和文化的結合,所以這要求小學數學教學在進行理論教師的同時滲透數學文化,為數學學科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2促進小學生個人發展。
數學是小學數學中的基礎學科,數學學習可以幫助小學生發散思維,培養邏輯性。但是在現實的小學數學課堂中,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偏低,不愛舉手回答、提問,甚至有些調皮的學生不愛配合教師的課程安排,影響到教學質量和教學進程。小學數學課堂沒有體現出“學生為主,教師為導”的教學概念,學生的能力沒有在課堂上很好地表現,嚴重影響到小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所以教師要注意向學生灌輸數學文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的個人發展。
2.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方式
2.1充分利用課本知識,擴展滲透數學文化。
小學生數學課本內容的設置是比較有趣的,數學課本是向學生表達數學文化的一個很好的工具。在小學生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課本上的知識和內容,通過擴展的方式滲透數學文化。如:在數學第一課時可以先向學生簡要介紹數學的發展史,或者是講一些歷史數學家如祖沖之的數學小故事,可以根據小學數學各個板塊的知識分布圖進行相關數學文化的滲透,下圖是小學數學12冊95個單元的知識內容分布圖。
2.1.1變書本數學為生活數學。《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要“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加深學生對身邊處處有數學的體會。例如:初一在教學“絕對值”,讓學生計算|3|和|-3|時,我不讓學生死記硬背“正數的絕對值是它本身,負數的絕對值是它的相反數”,而是通過學生乘車付費只與距離有關,而與方向無關,讓學生明白絕對值與方向無關,代表的是距原點的距離。
2.1.2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數學教材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但絕不是唯一依據。無論哪個地方選擇教材的余地很小,而各地學生實際情況有很大區別,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敢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學生實際,從學生的發展和需要考慮,不是為了教材而教學生,而是為了學生而用好教材,使教材真正成為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材”。例如:教學百分數意義時,我讓學生搜集百分數的素材,有的帶來牛奶,有的帶來紙巾,有的帶來飲料,有的帶來衣服上的標簽,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2.1.3變被動訓練為自主探究。數學的學習方式不應是單一的、枯燥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方式,而應該是充滿生命活力的歷程。例如:在講授相似三角形的性質時,我讓四人小組合作自制小孔成像的裝置,再度量物高、像高及相關的距離,通過計算、觀察、對比,總結出相似三角形對應高的比等于相似比。這個性質的探索,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精神和交往的能力,同時也為自主探究學習習慣的養成奠定基礎。學生的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充分體現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的教學理念,教師真正起到組織、引導和合作的作用。
2.2結合生活,滲透數學文化。
小學數學課本的內容偏向生活化,所以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進行課堂教學。比如:在“100以內的加減法”課堂中,老師可以利用兒童紙幣進行生活模擬:老師早上帶了100塊錢菜市場買菜,買了2塊錢豆腐,10塊錢豬肉,50塊錢的米,又撿到了20塊錢,那么老師的口袋里還剩多少錢?然后請3個學生上講臺寫下各自的計算過程和答案,并分享自己的解題思維。讓學生在文化層面上理解數學,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會比較高。
2.3利用數學美感滲透數學文化。
數學文化包含數學的美感,在建筑、藝術、動物等方面很好地展示數學的美。所以教師在一些數學課堂上就可以先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美再展開教學,比如在介紹圖形特點和圖形的對稱性時就可以先向學生布置一些課前作業:你身邊的橋是什么圖形組成的?你生活中有哪些軸對稱圖形物品?在數數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帶領學生走進自然,通過對動物的觀察,問學生:螞蟻有幾只腳?有幾對觸角?5只螞蟻有幾只腳?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幾何圖形在生活中的構造美,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散學生的數學思維。
3.結語
所以數學文化在培養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形成數學思維模式,提高數學能力等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小學生在了解數學文化背景和內容的前提下,在數學文化層面上發現、分析、解決數學問題,可以更快更好地掌握數學方法和知識。數學文化滲入數學理論知識中,可以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和達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