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婷婷
摘 要:在小學科學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教師亟須改善和解決的教學問題。通過調查和實踐研究,提出幾點改善策略,如創建良好的教學氛圍,提升學生提問的欲望、運用正確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敢于提問、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會問問題等。
關鍵詞:問題意識;科學探究;學習習慣
所謂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進行認知活動過程中產生的一些疑惑,同時難以解決的問題。因而小學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當中,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科學探究活動是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方面開始的,因此,問題不僅要是滲入整個科學探究活動之中,還要滲透到科學探究活動每個階段的開始?;诖?,教師如何在小學科學課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目前教師應當探究實踐的課題。
一、創建良好的教學氛圍,提升學生提問的欲望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對世界保持著強烈好奇心,思維活躍,對于外界事物表現出較強的求知欲。這種心理情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基礎。但要想提高小學生的問題意識,便需要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因而,教師需要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觀念,在課堂教學中創建一個平等、自由、寬松和愉悅的教學氛圍,使得師生之間的關系民主、平等、和諧。同時,教師也要適當鼓勵學生,妥善運用教學體態語言,允許學生在學習當中提出一些奇思妙想的問題。而當學生提出偏差較大、無關緊要的問題時,教師也需要耐心解釋,保持和藹可親的態度,以及適當給予學生贊同的目光。學生在這種平等、輕松、民主的氣氛中,提高了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適當組織一些科學知識競賽活動,這些競賽活動能夠在同桌之間、小組之間、班級之間進行。合理利用學生的好勝心和求知心,讓小學生敢于回答問題,還能夠使得一些不敢提問的學生轉變為敢于提問。同時,教師對于這些提出不同問題的學生,需要及時給予關愛和鼓勵的目光,尤其是一些學困生,更要著重關注,對于學困生提出的問題,要有耐心地回答。
比如說,在三年級小學科學課當中,學到《螞蟻》這一篇教學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前捕捉一些螞蟻,在課堂中將螞蟻放入特定的生物盒中,讓小學生在課堂上運用放大鏡去觀察螞蟻的外貌特征。在這個過程中,小學生也會相應地產生一些疑問,螞蟻是先天長了翅膀還是后天長出來的?螞蟻還有哪些種類?螞蟻是群聚生物,那么它們搬運的食物也是分食嗎?螞蟻有口腔和牙齒嗎,它們是怎么進食的?螞蟻是怎么分工的?
二、運用正確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敢于提問
小學生提問大多廣而雜,千奇百怪,雖然有著主動提問的意識,但是所提出的問題并一定是重點或者難點,問題質量不高。這就使得這些問題的提出不能夠有效貼合所學知識,甚至學生會提出與學習內容完全沒有關聯的問題。因而,小學科學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正確的教學方式,教授給學生有效的問題提問方法。
1.教師要使學生養成一個善于提問的學習習慣,同時獨立自主地去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
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從生活中發現和提取出相關的問題。比如說,在學習教學知識點《熱脹冷縮》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去觀察開水燒開的時候會有什么現象發生。小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會有疑問,如“水燒開之后為什么會外溢?”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在課堂中可以先讓學生進行必要的猜想,“可能是因為水的熱度超出了范圍”“可能是水壺里的水受熱膨脹了”等等。這些問題的提出猜想,和答案的驗證都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刻地學習到科學知識,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再比如,學習教學知識點《淀粉的蹤跡》時,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好淀粉和碘酒,上課時在學生面前將淀粉和碘酒揉搓在一起,使得學生能夠清楚地看到淀粉逐漸變黑的現象,鼓勵學生進行提問。學生便會主動詢問,為什么淀粉會變黑?碘酒還會使什么變黑?會不會變成其他顏色?這些問題的產生會讓學生對科學知識的了解程度更深,學習也會更有興趣。
2.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從而提出更加具有價值的問題
所謂具有“價值”問題是指,能夠讓學生積極地去追尋問題原因,能夠讓學生去進行思考,從而解決的問題。這有助于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的發展,是教學中存在的“好問題”。比如說,在教學三年級科學教材中《飼養小動物》這一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養一些比較容易存活和飼養的動物,如蠶。同時引導學生提出相關問題“蠶喜歡吃什么?”“蠶要多久才能蛻變成蝴蝶?”以此加深學生對知識的了解,開闊視野。
最后,教師可以讓每個學生都準備一個筆記本,去記錄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各樣問題。學生可以在課外時間慢慢發現研究解決,還可以分享給老師和同學,利用多種方式去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學生便會養成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學習習慣,在課堂學習中也能夠提出更高質量的問題。
三、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會問問題
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之前,需要培養學生形成一個正確的學習方式,更好地讓學生提出有質量的問題。小學科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創建一個豐富的課堂情境,從而使得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有求知欲和有問題提出,養成正確的學習方式。由于在課堂教學中,有些問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發現的,因此會使得學生不敢提出質疑。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當深入研究教材,根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去設定不同的教學內容,同時采用電子媒體、實驗等各種有效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一個有目的、有內容的問題情境。
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在討論中創設獨特的問題情境,在問題討論中產生探究的欲望,相互之間進行競爭,從而使得學生的想象和創新思維在討論中發展。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也可以引發學生的探索欲望,使得學生多層次和開放性地去研究思考問題,從而培養創新思維。
比如說,在學習《紙的秘密》時,便可以將教學活動分為四個環節:其一,活動引入,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生活中各種紙張,創設相關情境,使得學生產生疑問,對于紙張的來源、規格樣式、用途產生探索欲望;其二,探索研究,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親身體驗,通過事實來驗證理論知識;其三,活動擴展,在這個環節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去查閱各種資料,從而發現紙張更多的隱藏信息,提高知識儲備;其四,進行收集,由于紙張的不同特性,會產生不同的用途,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紙張收集,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去實際感受物體特性和用途之間的直接或者是間接關系。在這四個教學活動環節之中,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式,提出更有質量的問題,親身去體驗科學探究的學習過程,擴大學生視野和知識層面,使學生能夠更加透徹地理解教材內容。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妥善對待學生的各種提問,從而讓學生在教師肯定和積極的評價之中提高問題意識。同時教師也可以對各種問題進行篩選和鑒別,在這些問題中找出在課堂中更值得研究的問題,讓學生相互探討,自主解決問題。教師在學生提問過程中,也要給予適當的眼神、語言和動作鼓勵,比如說,在學生提出問題之時用贊賞的目光看著學生,說一些“你的想法很好”“這個問題很棒”這類積極性的語言,可以運用鼓掌等方式去肯定學生。
總之,教師在小學科學課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將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使得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敢于提問、想提問以及會提問。如此才能夠更好地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程宏杰.淺談如何在小學科學課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1(12):64.
[2]孫紅霞.敢問·想問·會問:淺談科學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J].科學課,2008(5):30-31.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