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正宇 王碧玉 姚玲 王太林
摘 要: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是基礎醫學教育的必修基礎課,為醫學生學習臨床、檢驗、護理、預防等專業課提供了理論基礎。為了培養高素質、具有較強綜合能力、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的復合人才,從理論和實驗教學兩方面著手,對課程進行改革創新。探索出適應現代醫學模式的課程教學,培養適應醫學發展的人才。
關鍵詞: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創造性思維;交流氛圍
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兩門課程是高等醫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課程涉及基礎醫學、檢驗醫學、護理學、檢驗與檢疫及預防醫學等專業。授課內容主要是與醫學有關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免疫原性、微生物學檢查方法及特異性治療等。它是聯系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課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與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密切相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傳統的病原生物學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講授為主體,即教師機械地講授,學生被動地記憶。
一、加強基礎設施資源建設
基礎設施資源包括實驗室、圖書室及閱覽室等。其中,實驗室是“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重要的課程資源。不但是學習知識的場所,而且還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及創新能力的重要場所。但是往往由于實驗室經費不足、配套設施不齊全、購置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等原因,致使部分實驗內容不能順利開展,教學的實驗質量難以確保。
二、理論教學改革
1.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提升自身素質
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責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互為主客體,教師的行為影響學生,學生的行為影響著教師。教師的品行專業素質會對學生產生很大影響。
2.多種教學方法并用,注重主動探究
改變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變被動的灌輸式的教學為主動的探究過程,力圖使學生能夠掌握病原生物學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熟悉病原生物學的最新進展,為把學生培養成優秀的醫務工作者奠定扎實的醫學理論基礎。
3.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重視知識的積累
學習的關鍵在于愿不愿意自主學習,學習是學生大學期間的任務,如果缺乏自主學習意識,那么師資再優秀,教學條件再完善,也無法督促學生自主參與其中。因此,學生應當轉變學習觀念,重視參與式學習,喚醒學生的主體學習意識。在學習中形成情感體驗,改變學習態度,用探索、發現的方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
4.關注前沿信息,對比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分析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將教材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為學生自主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又要補充一些開拓性、時代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前沿內容。如,微生物的耐藥性這一章節,我們為學生播放與耐藥機制相關的視頻和短片,引導學生就微生物耐藥機制的產生及防控進行積極的討論,鼓勵學生查閱耐藥機制最新的高質量學術論文并就學習心得進行討論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實驗教學改革
1.增設探究性實驗,發展創造性思維
探究性實驗的開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利于大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完善和發展,所以日常教學中,相關專家呼吁應該適當減少驗證性實驗,增設探究性實驗,探究性實驗和自主實驗設計應該占據實驗項目的絕大部分。把實驗的過程變為學生發現問題的過程,讓學生體驗其中的樂趣,形成研究問題的思維習慣,這一模式將使學生受益終身。
2.綜合實驗以及設計實驗為主線的考核模式
理想的實驗考核體系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開拓學生的創新精神,創造獨立思考的空間,而且可以合理地評估學生的基本技能,相對客觀地評價學生的綜合實驗能力。經過實驗項目開設和規劃上的具體調整,新的考核模式以新增的綜合實驗和設計實驗為核心內容,將考核按實驗模塊逐步進行,重點對醫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進行考查,考核內容分為實驗模塊(占據70%)和病原體形態辨識考核(占據30%)兩部分。
3.建立虛擬實驗網絡平臺,創建濃厚的學習交流氛圍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網絡己不知不覺進入每個人的生活中,網絡資源被逐步引入教學中。課改的根本目的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建議合理開發網絡資源,建立虛擬實驗網絡平臺,開放式的實驗平臺應用便是對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有力支持。
隨著醫學事業的高速發展,由于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發展,再加上醫學事業的高速發展,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在不斷地更新與改革,在醫學教育中,從教學設施、師資力量、教學方式等方面不斷創新改革,在改革的探索中發現適應本課程的教學與學習方法,以促進學生“成人”和“成才”為目標,培養出兼備臨床技能和科研技能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楊明霞.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對教師教育的反饋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
[2]周密,李哲,王艷艷,華芳,鄭海箏.病原生物學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10).
[3]楊利英.PBL模式在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5.
[4]周密,李哲,王艷艷,等.病原生物學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10).
[5]趙平,徐慶強,戚中田.醫學微生物學教學改革探索與分析[J].基礎醫學教育,2012(3):161-162.
[6]梁海生,倪新蕾,貝承訓.改革實驗考核方法,提高實驗教學質量[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6(5):18-21.
作者簡介:唐正宇,長沙衛生職業學院醫學基礎部微免教研室;通訊作者:王碧玉。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