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琨+劉慧


[摘要]提升高校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應用型人才是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構建了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將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與漢文化產業的傳播融入到市場營銷專業銷售實踐課程當中,開拓了人才培養的思路,為高校探索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途徑提供了思考。
[關鍵詞]創新創業能力;應用型人才培養;漢文化;銷售實踐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705.2
1前言
教育部提出,從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設置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對全體學生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必修課和選修課,納入學分管理。但是,從目前各高校創新創業課程實施的情況來看,仍然存在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傳統,理論多于實踐,學生仍停留在學“死知識”“紙上談兵”的階段。盡管部分高校為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舉辦了各類創業大賽,創建了創客空間等,但是,這些活動的舉辦往往與學生的學習割裂開來,獨立于學生的學習之外,而我國大部分高校創業生態系統還不完善,學生缺少企業、資金、師資等各方面的支持,缺少模擬實戰的機會。
在高校轉型時期,結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需求,培養應用型人才,是高校的責任,也是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2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原因
2.1產業背景方面的分析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和產業格局的重心發生了改變,曾為“制造大國”的中國,隨著土地成本上升、人力成本的上升,成本優勢逐漸喪失,低端制造業市場已經向成本更低的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轉移。從我國發展的方式來看,多年來,我國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路子,我們依賴物耗高、能耗高、污染高的發展方式不能再持續下去,我們需要將依靠自然資源、物質資源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依靠創新驅動,依靠人力資本來促進經濟的發展。要想在國際制造業競爭中獲勝,必須跳出全球價值鏈低端的位置,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實現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的轉化。
2.2人才與市場需求的匹配分析
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與產業轉型的升級,生產方式的變革、產業結構的調整使社會的職業崗位發生了變化,行業企業對高層次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大大上升。但由于高等教育的同質化發展,造成高校畢業生就業專業對口率低、就業質量低,“高級技工荒”難題凸顯,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數量和結構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有資料顯示,以技術工人為例,我國與以德國為主的歐盟對比,我國的高級技工只占4%,遠遠低于歐盟的3.5%,初級技工也就是裝配工60%是歐盟的4倍。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到2020年,中國用人單位將需要1.4.2億受過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如果勞動者的技能不能進一步得以提升,我國將面臨2.400萬的人才供應缺口。因而,調整高等教育結構,發展本科及以上層次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促進人才培養結構與市場需求的匹配度,已經成為我國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
3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性
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主要通過建立一些指標來衡量創新能力、創新表現和創新結果。2015年的報告共包含1.4.1個經濟體,使用了79個指標,由康奈爾大學、英士國際商學院和WIPO共同發布。
從2015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來看,瑞士已連續5年位居第一,英國則從4年前的第八位躍升至第二位,瑞士、英國、瑞典、荷蘭和美國位列前五,是世界上最具創新力的五個國家,新加坡是唯一進入前10強的亞洲國家,日本第19,中國第29與去年排名持平,在中高收入國家中排名首位。
總體來看,排名前25的均為高收入經濟體,與以往排名情況相比變化不大,特別是瑞士已經連續五年位居第一。而中等收入經濟體正縮小與高收入經濟體在創新水平和質量方面的差距,如中國、巴西和印度等國近年來加大發展高等教育力度,創新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因此,在新常態經濟下,只有改變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人才培養方法,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才能為國家提供更多的后備力量。
4“雙創”能力提升的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2015年7月,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資委共同為首批“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授牌。其中武漢生物工程學院是全國唯一入選的民辦高校,也是湖北省屬高校中僅有的得到授牌的高校。近幾年來,我校在總結以往人才培養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創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除了對以往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之外,號召各個院系針對自身情況進行教學體系的重新思考。管理學院在經過一年實踐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我院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由五個支撐分體系構成(如圖1所示)。
在發展和轉型的過程中,我校以極富傳統韻味的校園文化獨樹一幟,漸次形成了繼承和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色。致力于提升學生人文素質和傳播國學的國學館在2016年1月已經開館,其建筑面積達2500余平方米,包括漢服坊、茶室等20余間可供學生活動的場所和教室。
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在高校轉型發展、強化實踐育人,推動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方面起步較早,基礎較為扎實,體制機制相對靈活。早在2015年4月,在學校的宏觀倡導和相關教師的具體指引下,我校生科院大三學生洪偉等三人成立漢家衣坊工作室,并獲得我校第八屆創業大賽銀獎,后應邀參加武漢創業創新博覽會,在我校舉辦了第一屆漢服展,后成立武漢雄關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著意于弘揚傳統文化的企業,旨在以漢服為載體弘揚傳統文化,引入先進經營理念,執著于追求文化傳播與效益的統一,致力于鑄造秉持傳統并獨具創新的傳統文化品牌。目前公司下設漢家衣坊工作室,策劃漢服文化宣傳、推廣活動,作為核心供應商,經營范圍涵蓋傳統漢服訂制、生產以及漢韻時裝的設計、研發。
2016年1月5日至6日,全國文化廳局長會議在京召開,部署2016年任務,其中第二項任務就是“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文化部將力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制,提高保護傳承水平。全面實施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推動傳統工藝振興,制訂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在此之前,我校管理學院教師劉慧拜師湖北首席工藝美術大師、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漢繡傳承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級刺繡裁判黃春萍為師學習漢繡。二十世紀初,漢繡作品曾多次在京展出,還參加國際展覽,并在南洋賽會和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2008年6月7日,漢繡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管理學院即將成立漢繡傳習所,在進行繡藝傳承的同時,創造性地將漢繡與漢服相結合,制作獨具特色的漢服漢繡。這樣一方面讓最具有創造力、創新力、創意性的大學生群體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之中,有利于高校辦出特色,培養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對于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來說意義尤為重大。
在此實踐教學條件支撐之下,為了提升我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把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響應學院提出的“全覆蓋、全方位、全過程”的特點,我專業與文化產業教研室積極探索,提出了基于漢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銷售管理課程實踐活動(如圖2所示)。
圖2漢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銷售實踐課程體系
5“雙創”能力提升理念下漢文化產品的銷售實踐
5.1銷售實踐的主要目的
(1)增加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機會,運用所學理論分析和解決銷售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踐中增強對本課程專業理論知識的深刻理解,開拓學生對營銷實踐做法了解的視野。
(2)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欣賞力,加強高校學生的文化自覺性,在提高創新創造能力的基礎上,對漢文化產品進行創意思考。
(3)對于創業活動有所經歷,有所感受,有所思考。
5.2銷售實踐的活動內容
5.2.1組建團隊
該實踐課程要求開課班級學生全部全過程參與,學生6人一組,全班分為8組。此階段團隊同學需要明確銷售人員及銷售管理者應具備的素質;銷售團隊的領導與團隊建設、激勵過程如何實施,包括進行銷售目標制定。
5.2.2市場調查
在了解目標消費群體消費需求的基礎之上,進行市場調查,數據統計與分析、對市場需求進行預測、制訂相應的銷售計劃;確定小組的銷售目標,進行小組內銷售配額的分配。
5.2.3產品設計與廣告發布
在此環節,要求學生在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所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具有中國漢文化特色的產品設計,并為小組產品制作產品廣告,包含實際項目與虛擬項目。在此階段,每小組做2份計劃:A計劃與B計劃。A計劃是小組為自己所設計的產品。B計劃是小組依客戶要求為對方設計的產品。A計劃與B計劃要體現出獨特的設計思路。每2小組結為1大組,每小組充當對方的產品制作與廣告項目方,也充當對方的投資商兩種角色,這種雙重角色的模擬可以讓同學們體會市場運作流程、客戶要求等環節的真實性。
此階段雙方有兩周的交流洽談時間,投資商對對方的產品方案可提出自己的意見,可以決定此輪結束后,是否向對方投資。每一組在此輪結束后,可以拿出A計劃與B計劃在全班進行匯報,由全班及企業代表進行投票評比。
5.2.4銷售實戰
此環節進行為期一周的銷售實戰,考查學生對商品擺放、展示,處理客戶異議、銷售技巧的運用等知識點的掌握。
5.2.5銷售評價
反饋銷售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處理客戶異議,庫存問題的情況。每小組制作PPT時間8~1.2分鐘,對銷售活動進行總結,包括銷售績效的考評,小組銷售盈利狀況等。
5.3銷售實踐的成績考核
銷售實踐課程的考核采取:期末成績=小組自評10%+小組互評10%+教師評價30%+市場評價(主要考慮銷售額,銷售利潤等指標)20%+企業評價30%的多維度評價方法。
5.4本銷售實踐課的特點
5.4.1學生由單一角色轉化為雙重角色
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由單一角色轉化為雙重角色,在單一角色下,小組只從小組調查結果出發,依照小組的內部意見進行產品設計,雙重角色下,小組在自己制訂A計劃的同時,擔任為對方客戶設計產品,等待對方投資的項目角色,制訂B計劃。同學們在體驗客戶需求與立場的同時,進行A計劃與B計劃的比較。鍛煉學生從多維度、多視角、多方面進行思考。
5.4.2師生互動轉化為學生互動、學生與企業互動
在產品設計的階段中,除了學生與教師互動,聽取教師意見之外,更多地把互動的主動權轉移至學生手中,學生為了得到對方小組的支持,為了得到企業的認可,會主動征求對方意見,激發了學生們相互交流、思想碰撞的激情。
5.4.3多維度評價的考核方法
本課程的考核方法采取的是五方面的多維度評價方法,結合學生的自評與小組的互評,讓同學們對自己的表現有所思考,結合教師從上課過程給予學生的評價,同時,市場的評價可真實地反映項目的可行性及成功性,還有企業從行業角度給予的評價認可。這樣的評價方式比較全面、立體、公平、公正。
5.4.4實踐項目體現校企合作性
學生實踐的項目由企業教師共同提供思路。有企業正在研發的項目,也有學生的創新想法。項目的整個運作過程可與企業協商并簽署相關合作協議。校內及校外的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相應項目運作條件。
5.4.5創業教學法的應用
創業教學法的理念是全面培養學生就業與創業能力,在課程學習中最大限度接觸市場,參與實戰,獲取知識與經驗。在實踐過程中,從項目團隊組建到與企業項目征集、產品制作、產品銷售,全部流程由學生們真實運作。
參考文獻:
[1]鄭旭熙大眾化教育下高校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 [M].1版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2:271-274.
[2]馬麗創業教學法在廣告學專業中的探索 [J].才智,201.2(10):292
[3]胡燕,邢金金,李媛,等新常態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基于 DIY 的宜興紫砂文化創意產品研發與營銷實踐[J].高教學刊,2016(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