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靜月
[摘要]兒科醫生短缺影響和制約著兒童的發展,解決兒科醫生短缺問題已成為現階段促進醫療事業發展的當務之急。依據我國兒科醫生培養和工作現狀,分析了兒科醫生短缺原因并提出了相關有意義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兒科醫生短缺;對策建議;兒科醫生培養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072
兒童是人類的未來,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兒童的發展,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的側影。國務院于2011 年8 月印發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 年)》其總目標第一句就是“完善覆蓋城鄉兒童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兒童身心健康水平”。但是,現階段我國兒科服務資源總量嚴重不足,配置很不合理,供需矛盾日益凸顯,顯然,與這一宏旨是有差距的。
我國約有226億14歲以下兒童,約占全國總人口數的17%,而醫療機構兒科醫生約為118 萬人,每千名兒童兒科醫生約為052 人,低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085~13人)[1],這一數據直接反映了一個尖銳的問題——兒科醫生短缺問題。加上巨大的“社會壓力”,現已把兒科醫生短缺問題推向了社會的問題焦點。隨著“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放開,這一話題進一步為公眾所關注。由此可看,僅兒科醫生短缺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和制約著兒童的發展,如何解決兒科醫生短缺問題是值得研究和探討的課題。
1中國兒科醫生和醫療機構的現狀
我國兒科門急診量年診療人次471 億,占全國門急診總量的984%;出院近2162萬人次,占醫療機構總出院人次數的103%。我國醫療機構兒科醫生日均承擔的門診人次數約為17 人次,是醫療機構其他醫生工作量的24 倍;年均承擔的出院人次數近200人次,是其他醫生的26 倍[1]。截至2016年1月份,兒科醫生的招聘需求較去年同比上漲18%,其中“北上廣”同比分別上漲19%、23%、18%,二線主要地區同比上漲22%。事實上,兒科醫生短缺已經成為阻礙兒科醫學發展和兒童健康事業的瓶頸。
據 2014 年9 月全國兒童醫院院長會議發布,全國兒童醫院僅有92 家,僅為醫院總數的04%左右,且七成以上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北上廣”成為兒科醫生集中的“高地”[2],兒童醫院同樣面臨著短缺的困境。
2兒科醫生短缺的原因
21培養周期長
全日制本科兒科學專業停止招生已有近17年。過去的12 年來,我國本科兒科醫生培養來源幾乎是一片空白。在我國現階段兒科醫生的主要來源有三方面:一是醫學院校的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二是攻讀兒科學專業的研究生;三是其他二級學科或三級學科研究生,出于各種原因選擇兒科就業者。從招生到能夠實際走上兒科醫生崗位,均需要八年的時間才能培養出一名兒科醫生,顯然不能滿足現在兒科醫生的需求。
22職業風險高
兒科服務的主要對象是兒童,兒童大多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病理特征,家長對病史無法準確描述,兒科醫生對患兒的病史采集較困難,檢查時患兒配合不密切,增加了明確診斷的難度,因此問診和治療過程大多數情況下只能憑借經驗,存在較高的醫療風險,需要兒科醫生不但要有扎實的醫學理論基礎,還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由于個體差異、病情復雜程度和科學未知領域等因素,醫療結果是不確定的,致使兒科醫生的職業具有較高的職業風險性。
23工作負荷重
兒科是最累、最苦的科室之一,每天每個兒科醫生往往要看十幾名到幾十名患兒,季節性患兒增加時,甚至要看上百名患兒。由于兒童特別是嬰兒無法準確地用語言表達,很多癥狀都要靠醫生觀察和發現,這就特別費時費力。為了避免差錯,醫護人員要對藥物和治療措施反復核對,疲憊不堪。醫生累得不行,家長還不滿意。引起醫療糾紛的風險更大,醫務人員身心負擔加重。
24收入低
調查顯示,兒科醫生離職原因中薪酬待遇較差是主要原因之一,比例高達7692%。在綜合性的大醫院,收入主要靠科室自身創收,兒科是麻煩最多、“效益”最差的科室之一。兒童常見病多,慢性多種疾病同時存在者少,單次就診的花費小。加上兒童對外界理化因素敏感,許多檢查如CT、X光等原則上能不做就不做,檢查費用與成人科室相比,實在微不足道。再加上兒童的用藥量比較小,很多藥品針劑須拆開來用,所以藥品收入也不高。病房及門診、候診場所相對濕度和溫度的要求高,消耗的水、電、暖成本均較多,經科室全成本核算后兒科醫生收入明顯低于其他臨床科室。付出多收入少,挫傷了兒科醫生的工作積極性,使得兒科成為醫院的邊緣科室。所以讓醫生在平行選擇的情況下,大多數醫生還是不愿意選擇當兒科醫生。
25兒科醫生職業上升空間受限
兒科醫生的工作目的不只是為了生存,在工作面前比較追求職業成就感,希望擁有獨立的價值和自我意識,同時渴望贏得足夠的社會尊重。兒科醫生的職業,本身要求有較高的教育水平,需要不斷的培訓、學習新知識以適應醫學模式的轉變,來提高和保持其能力和價值。但煩雜的日常工作和超負荷的工作量,使得醫生身心憔悴,對新技術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太少。科學研究、論文發表,這些與職稱評定密切掛鉤的硬指標無法達到要求,限制了兒科醫生的職業上升空間,阻礙了業務進步。
26醫患關系日益緊張
兒科醫生每天工作強度大,承受著很大的精神壓力,人際關系中包括重要而又敏感的醫患關系,要求醫生要有更高超的醫術和人文精神。患兒家長對兒科醫學知識缺乏最基本的了解。據相關調查研究數據顯示:有近六成的患兒家長對于常規檢查、用藥均存在相應的認知誤區,對兒科常見疾病特別是急危重癥患兒的病情變化更是難以理解、難以接受;患兒家長在缺乏兒科醫學知識的同時對兒科醫療行為的期望值過高,忽略醫學不確定性及高風險性等特點。當出現診療效果不理想、病情惡化時,常表現出焦躁情緒,從而導致醫患沖突。加之患兒多數是獨生子女,父母和祖父母們都十分關注,出現暴力傷醫的可能性更大。中華醫師協會統計,兒科暴力傷醫事件,每年以20%的速度在增長。就診輪候時間過長,就醫時間變短等就醫環境變劣,讓患兒家長對兒科醫生心生怨言,反過來加劇了醫患關系的矛盾。種種緣由下,兒科醫生缺乏職業安全感,兒科醫生紛紛離開兒科的崗位。
高醫療風險、超負荷工作和低報酬等因素,給兒科的實習醫生帶教和住院醫生規范化培養帶來了負面影響[3],兒科醫生缺乏職業吸引力,讓更多醫學生對兒科望而卻步,導致愿意從事兒科的醫學生少之又少。
3對策建議
31增強社會關注度
社會應為兒科醫生創造更好的執業環境,在遭遇醫患矛盾時,首先保障兒科醫生的執業安全和人身安全。科學核準兒科醫生的技術勞務價值,整體提高收入待遇標準,優化醫療執業環境,減輕職業風險壓力,降低工作負荷強度。加大對兒科的投資,擴大兒童醫療保險支出,積極推動遠程醫療技術和數字化醫療模式,借助科技手段推動新型醫療模式的發展,提高看病效率。恢復全日制本科教育兒科學專業招生,增加碩士教育兒科學專業招生比例。還要加強對大眾進行兒科醫學常識的普及和教育,引導媒體對涉醫新聞的正確導向,保護兒科醫生的話語權,使社會公眾對兒科醫生工作有充分的理解和信任。
32加強醫院改革和管理
醫院應進一步完善內部績效考核與收入分配機制,促進公平性。重視兒科醫生職業生涯規劃,穩定兒科醫生人才隊伍,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勵政策,提高兒科醫生的臨床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工作滿意度,降低情感損耗,避免兒科臨床人才的分流和轉行,吸引和培養一支優秀的兒科醫生隊伍。在醫院內部全面實現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管理,充實兒科醫療資源,提升兒科服務質量。
33提升兒科醫生培養質量
在解決兒科醫生短缺的同時,還得考慮兒科醫生培養質量。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在大學本科學習階段,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方式學習臨床知識,理論與實踐不能有效聯系,致使學生不善于解決實際兒科臨床問題。因此,學校必須加強對學生在校期間兒科實習輪轉管理,明確各科室的實習任務,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兒科住院醫生規范化培養是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畢業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年輕兒科醫生成長中關鍵的培養環節,其主要目的是培養高質量的兒科醫生[4]。醫院應對不合理的和落后的制度進行改革,完善臨床病例共享制度,規劃好培養階段,探索有效嚴格的考核方式。在提高兒科住院醫生的臨床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要注重兒科住院醫生循證醫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增強兒科住院醫生自我探索的主動觀念,使兒科住院醫生的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從而促進兒科醫生培訓質量的提升。
4結論
兒科醫生短缺的問題,根本在于醫生的知識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職業吸引力不高。兒科醫生短缺的背后,是醫療體制、服務體系、培訓機制等一系列問題。兒科醫學發展和兒童健康事業還得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來整體推動。
參考文獻:
[1]馬曉華多措并舉填補兒科醫師缺口[N].第一財經日報,2016-02-25(A03)
[2]涂云林兒科醫生短缺不是“小兒科”[N].經濟信息時報,2016-02-24(006)
[3]熊菲,楊凡兒童專科醫院在醫學教育改革中的角色扮演[J].西北醫學教育,2014,22(6):1072-1073
[4]王可為,湯請波,祝益民,等兒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實踐與探索[J].中國衛生人才,2011(1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