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艷+何遠秀
[摘 要]城市規劃原理在應用型本科建筑學教育中應以實用為前提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改革。針對昆明學院建筑學專業做了詳細分析,應從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兩個方面對教學內容進行組織,并采用案例教學、自主調研與課堂討論、理論學習結合小設計的方式進行教學。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建筑學;城市規劃原理;教改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7-0161-03
應用型本科以應用型為辦學定位,旨在培養知識、能力和素質全面而協調發展,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級應用型人才[1],其特點突出在“應用”二字上。對于建筑學專業來說,其本身就具有極強的應用性,建筑學畢業生大多能夠直接進入設計服務一線,所學知識的運用和工作內容聯系十分緊密。城市規劃原理課程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內容十分龐雜,其許多內容對于建筑學的學生來說,應用性不是很強,今后能夠運用的機會不多,所以應從工作實際出發考慮適當增減部分內容,采用更加高效的教學手段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識記和使用。
一、本課程的特點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城市規劃課程的特點
城市規劃原理是建筑學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的教學內容不僅注重對城市規劃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的傳授,也著重于他們空間造型能力的訓練,綜合分析、實踐和研究技能的培養和提高。[2]
城市規劃原理是一門綜合程度較高的課程,涉及政治、經濟、社會、地理、歷史等多方面的知識,主要內容包括城市規劃思想、城市規劃理論與實踐、城市總體布局、城市用地規劃、城市公共空間規劃和歷史遺產保護與更新等。這些知識既是城鄉規劃設計的基礎,也是建筑設計的前提。可見,本門課程對建筑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十分重要。
(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方面,建筑學專業學生認為其專業主干課在方案訓練方面,對其他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一方面,城市規劃原理課程是城鄉規劃專業的主干課,建筑學專業的學生對其認識不足,缺乏足夠的重視;另一方面,本課程的內容非常龐雜,涉及的知識點多,理論性較強,一般采用以講為主的方式進行教學,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由于知識體系的龐雜和學生對本門課程的認知度不高,實際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開展城市規劃原理課程教學改革主要解決了以下兩方面的教學問題。1.知識應用性不強。通過重組教學內容,讓所學知識能更契合市場需求和本專業的培養目標,讓所學有所用。2.學生學習興趣不高。通過教學方式的改革,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讓本課程知識扎根于專業知識體系之中。
二、本課程與相關課程體系現狀分析
(一)本課程現狀
在我校建筑學人才培養方案中,本課程的定位是:專業基礎性課程,內容包括城市的概念和性質,城市規劃理論及其發展,城市規劃體系的劃分和要求,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的原理及編制方法等。其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城市規劃的基本知識和理論基礎,了解城市規劃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歷程,熟悉各類規劃的編制要求和程序,培養基于城市環境的建筑設計整體意識。課程設置為64學時,考核方式為考試。按照培養方案的要求,本課程應包括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兩個部分,但是國內目前的教材大多只是涉及其中的一個方面,很難完全囊括建筑學學生的需求。另外課程為64課時,每兩節課連上,不能滿足開展設計實踐教學的要求。總體上,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果不是很理想。
(二)本課程與其他課程的相關性分析
在我校建筑學培養方案中,城市規劃原理屬于專業基礎課,其與其他專業課程的關系如下圖所示。
(三)待解決的問題
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出,城市規劃原理對于建筑學學生來說是提升設計能力的一門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位置非常重要,但同時,城市規劃原理課程內容體系有進一步完善的可能。從其他課程和方案訓練項目來看,我校建筑學專業的學生缺少部分內容的訓練,比如居住小區規劃設計、城市商業區、中心區設計等。這些內容在其他課程中沒有涉及,所以應在城市規劃原理課程中予以補充。
三、教學內容重構
(一)教學內容組織標準
1.內容實用程度
對于應用型建筑學教育,城市規劃原理應以學生今后能使用到為前提,有選擇性的進行教學,根據“可用、實用、能用”的原則組織教學內容。從多年從事規劃和建筑設計的經驗來看,建筑學專業的學生今后從事的工作中對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內容使用不多,只要求了解相關的內容,讀懂圖紙并能與規劃專業協同工作即可,而他們使用較多并要求能熟練運用的是修建性詳細規劃的知識。
2.內容在課程體系中的重要性和邏輯性
城市規劃原理是一個系統性較強的課程,在不了解總體規劃的前提下,單獨就其中的詳細規劃部分開設課程是不可行的。因此,在進行教學內容組織時需從整體上來進行全盤考慮,教學內容應前后邏輯關系清晰。比如,在講授居住區規劃原理之前,應介紹城市規劃思想和住區規劃思想變遷和流派等。
(二)內容概覽
目前,高校在城市規劃原理教學中選用較多的教材是由吳志強、李德華主編,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城市規劃原理》(第四版),共22章,700多頁。由于建筑學專業城市規劃原理課時僅64學時,而教材的內容過于龐雜,因此,筆者在從事本門課程的教學時并沒有選用該教材。在2012年2009級建筑學班上課時,筆者選擇了姜云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城市詳細規劃原理與設計方法》,本預期能把握到建筑學專業學習該門課程的重點,但是由于教材中缺乏必要的總規方面的知識,雖然在教學中筆者做了很多的補充,但是使用效果仍不是很理想。所以,2013年9月,筆者更換了教材,使用了譚縱波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城市規劃》這本教材。該本教材全部是總體規劃的內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把詳細規劃的部分補充進來。從兩本教材使用的情況來看,都不太適合建筑學專業對本門課程的學習。因此,筆者在參考多本教材的基礎上,結合本專業的特點,重新擬定了教學的基本內容和重點,把城市規劃原理課程分為兩個部分進行,具體內容見下表。

四、教學方式改革
對于應用型本科來說,培養應用型人才是關鍵。教學方式改革的目的也在于突出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通過改革教學方式,讓學生更加有效的學習并掌握、運用知識,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習運用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傳統填鴨式的純講授方式對于應用能力的培養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而應該采用多模式教學方式的結合,如案例教學、自主調研與課堂討論以及理論學習結合小設計等,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案例教學
城市規劃與城市問題緊密聯系,城市規劃的生命力在于指導實踐。城市規劃原理課程需要理解的內容較多,政策性、綜合性很強,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因此,在教學中可以適當減少不常用和邏輯關系不強的理論部分,增加和學生的認知較為接近的案例,運用城市規劃的理論來剖析常見案例中的規劃問題,讓學生更加易于理解。比如,針對學生最為熟悉的校園規劃問題,通過分析本校教學區、宿舍區與運動區之間的關系,探討規劃原理在其中的運用。這樣的案例教學不僅能使學生參與其中,還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和共鳴,對該部分知識有深刻的認識,讓他們在以后的此類規劃設計中減少失誤。通過案例教學,學生可以自主地進行思考和學習,而不是從教師那里獲得解決方法。
(二)自主調研與課堂討論
自主調研可以讓學生把學習的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的問題當中。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選擇城市規劃中的一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對所在城市進行自主調研,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該問題進行分析研究,然后就這一問題開展課堂討論。由于學生對所在城市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比如讓學生參觀城市中較著名或認知度較高的建筑,了解其周邊環境,運用所學城市規劃原理知識分析建筑與周邊環境的關系,與城市歷史文脈的關系,對城市的影響和貢獻等,從多角度進行探討,引導他們從更加宏觀的角度認識建筑,最后由教師做出總結。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增加他們對本門課程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更加有效地掌握和運用知識。
(三)小設計作業
城市規劃原理建立在建筑學專業教學平臺上。我校建筑學設計課程,從建筑設計1到建筑設計5設計內容全部是建筑單體設計,缺乏建筑群規劃設計的練習,比如居住區規劃設計和度假區規劃設計均沒有。這個是教學安排中的缺失,對今后學生的就業和工作都不利。因此,在本門課程中,通過一個居住區小設計作業,補充該部分的知識,讓學生對建筑群體的規劃設計,對綜合性更強、更加復雜的情況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為他們今后從事該項工作有一個基本認識和準備。因此,在居住區詳細規劃理論介紹之后加上一個小設計作業(由于是課外作業,缺少針對性指導的環節,不可能布置規模過大的設計作業),小設計以住宅組團規劃為主,用地面積1-2公頃,指定戶型、建筑密度、容積率、綠地率等,讓學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規劃布局上,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采用一到兩種常用的規劃布局手法,完成總平面圖、功能分析圖、交通分析圖、景觀分析圖等。這個小設計任務量不大,但涉及居住區規劃的方方面面,能讓學生掌握規劃設計的思維模式和方法,學以致用。
[ 參 考 文 獻 ]
[1] 杜賢昌,孫立權.“三縱三深”工程模板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
[2] 張磊,鮑培培,李雯.建筑學專業城市規劃原理教學改革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1(4).
[3] 曹鴻雁.非城市規劃專業城市規劃原理課程教學實踐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6).
[4] 王丹,趙天英.建筑學專業城市規劃原理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6).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