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九輝
摘 要: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改下應用較多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其目的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品質和學習習慣。作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小組合作學習在美術班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 文言文 小組合作 美術班 教學應用
目前,我所任教的班級為美術班。美術班的學生,也就是俗稱的“藝術生”,他們的文化功底和一般的學生相比稍弱。從我在美術班任教的這幾年來看,感覺教學上最困難的就是文言文。學生學得難,教師教得辛苦。探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文言文時間跨度長,歷史積淀厚,與我們有著空間和時間上的距離。
二是大部分文言文都具有沉郁的歷史厚重感,這對本身就對文史不感興趣的學生來說更是難上加難。
三是由于文言文歷經朝代更替,以及古代人固有的說話、行文習慣,大部分文言詞匯屢易其意,使得古今異議或者詞類活用現象十分常見。比如我在教授文化常識類題目時有一題:“致士,舊指的是交還官職,即辭官。致士制度,是中國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典籍中常見的‘下車、‘告歸、‘乞骸骨等,都指還祿于君位。”其中“下車”一詞,指的是官員剛到任,與現在的意思完全不一樣,像這種常見的現象使得學生對文言文更有恐懼心理。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在課堂上的表現是:大部分學生“你講我聽,你念我記”的慣性課堂思維模式。學生單方面吸收了老師所給的現成的東西,懶得動腦,思考能力沒能跟上。部分自制能力較差的學生在教師串講的過程中置身事外,完全不受影響,結果是教師把有關的文言知識一再強調,而學生仍處于“原地踏步”的狀態。這些原因綜合起來就導致文言文課堂沉悶無效。
總之,因為課堂沉悶,導致課堂上的大部分同學把認真上課等同于認真聽課或認真做筆記,還有一部分上課就像在做夢,朗讀對口型,分析看熱鬧,似乎課堂就是幾個學生的事。在這種狀態下,想要追求文言文課堂教學效率,想要激發學生的思維,就顯得任重而道遠。
教師該怎樣打破這一僵局呢?前蘇聯教育學家斯卡特金說:教育效果取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生,對各種現象和問題會產生驚異感。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眾口難調,學生的興趣點不同,高中語文的教材內容因為來自高考的壓力,本身已經很難滿足所有學生的興趣要求。尤其我所教的還是美術班的學生。美術班的學生本身就對文化課的學習興趣不濃厚,要一致調好他們的“口味”,這就更加困難。我把眼光轉到了教學方式的轉變上。
文言文的課堂不外乎抓住朗讀感知、字詞疏通、分析理解、背誦積累等環節,怎樣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行動起來,主動學習呢?“小組合作學習”使我看到了契機。
具體做法如下:我所教的美術班一共有四十八個學生。八個學生組成一個小組,共分六組。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高低,把全班同學按一號到四十八號確定好號數后,由一號帶四十八號,二號帶四十七號……以此類推。每個小組號數最靠前的是學習能力最強的組員為小組長,因為他們能夠擔負組織協調和領頭示范的任務。這些小組彼此之間都是競爭對手,在學習過程中他們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發言則是他們取勝的法寶。根據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分出勝負。其目的是充分調動后進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組內的團結互助精神。
文言文教學模式是:鋪墊引入——朗讀指導——準確譯文——文本分析——延展運用。下面就這個文言文教學環節談談如何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
一、鋪墊引入環節
此環節主要是老師巧妙設計導入語,迅速把學生思維拉入課堂,讓學生牢記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有時是檢測預習導入,就要求學生以小組互助的方式互相檢測落實。
二、朗讀指導環節
高中文言文所選篇目基本上都是文字優美、凝練,讀來韻味無窮的美文。誦讀是解讀文言文的敲門磚。
第一步是自讀。要求學生利用工具書讀準字音,完成后小組內成員檢查、糾錯。
第二步是聽讀。聽錄音讀,或是老師示范讀,也可以是學生試讀。
第三步是互讀。這個環節小組間的競爭大,學生的積極性高,課堂氛圍好。例如我在講解《荊軻刺秦王》一文時,有一小組的成員在讀到“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時,小組其他成員都仿佛置身其中,為秦王捏著一把汗;當另外的小組成員讀到“當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秦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時,學生的音調明顯高了不少,似乎自己就是秦王的大臣們,著急著要幫助秦王拔劍助他一臂之力。
第四步是齊讀。通過一系列朗讀步驟的訓練,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朗讀積極性,在此緊要處讓學生齊讀課文,大都能夠讀得聲情并茂。
三、準確譯文環節
準確譯文環節分三步進行:組員根據注解譯文——劃出不能準確解釋的字詞句——小組合作探究——質疑問難,全班交流。
小組競爭機制的制訂后,意味著每個小組的成員都有義務為本小組爭光。他們為了能在課堂上好好表現,爭取發言的機會,就會認真自學,并找出不能準確解釋的字詞句以備交流。在學生充分自學的基礎上給他們三到五分鐘時間在小組內討論交流,組內仍然不能解決的問題就寫在黑板上。這樣不但檢查了學生自學交流的情況,而且讓他們在單位時間里更有效率。
四、文本分析環節
在朗讀流利、掌握字詞、疏通文義的基礎上接下來進行的是分析文本。文本分析的目的是讓學生從文本中學習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態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課文的結構、語言,等等。
因我所任教的班級為美術班,所以學生們在繪畫方面相對有優勢。我結合他們的專業特色分析文本,使他們在腦海中形成更加具體的畫面。例如,我在準備講解《項脊軒志》中的細節描寫時,課前布置一項作業,就是讓學生在預習之后,把文本中學生認為優美的情景用畫展示出來。每個小組至少要展示一幅畫,然后派一個組員對畫面進行講解,分析細節描寫是如何體現的,最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比。如文本里所展示的軒外美景:“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作者不愧是個細節描寫的高手,但怎么讓學生理解作者透過細節展現的情感呢?可以讓學生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以小組形式,將文本中的情景結合自己的理解,用畫面的形式一一展現出來。小組間的成員作者苦讀沉思并長嘯高歌之貌,有描繪把小鳥、圓月、白墻、香桂、搖枝動葉的情景畫出……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讓學生明白,原來作者之所以深愛項脊軒,不惜花費大量心血來修葺它,寫志來歌詠它,是因為這小小書齋,十分可愛,頗有情趣,確實是個讀書求知明志的好地方。
五、延展運用環節
教師可以在課外,也可以在課內讀本中選一篇相對應的文言文,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比較閱讀它們的寫法、主旨,也可以鏈接作者相關作品對作者進行探討,等等。我們在探究時,可以讓學生找一些記憶方法,交流比較,小組間討論進行,這個環節同樣應注重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創造競賽的場面。
如學生在學習課外文本《新唐書·郝處俊傳》時,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學習郝處俊為了國家,哪怕是自己即將過世,也不想國家為了自己而浪費財物的愛國精神品質。
再以課內文本《項羽之死》為例,此環節分三步完成,分析項羽如果肯過江東,歷史將會是一個怎樣的局面:
(1)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兩至三分鐘,分析項羽兵敗的緣由和對策;
(2)在學生初步形成見解的基礎上分小組合作交流,討論中加入項羽的性格特征等因素,此環節時間不限,以學生交流完畢舉手回答為依據;
(3)在小組熱烈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展示,展示方式多樣,可以是小組集體展示,也可以派代表展示,展示過程中師生要注重評價。最后六個小組行為兩個觀點:一是項羽將東山再起;二是項羽將重蹈覆轍。這種開放式的問題不僅學生有話可說,更是學生充分展現自己觀點的時刻,各小組集思廣益,見仁見智,展現自我。這正好讓學生在探討中從不同角度進行認識,在不同的思維中沉淀自己的思緒,得到啟發,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
“小組合作學習”強調全員的共同參與,使得學生之間變得“榮辱與共”,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在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的幫助和帶動下,順利地在全班同學面前完成任務,增強了信心,自然就提高了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沉悶的課堂氣氛就自然打破了。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已成為新課標下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語文教學中應用,希望能給課堂注入活力、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劉永紅.歷史課堂小組合作探究問題設置的路徑選擇[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4(08).
[2]程敏.如何創新文言文教學.語數外學習:八年級(中旬),2013(9).
[3]毛海彪.新課標下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課程(中),2013(06).
[4]葉恩.合作探究,語文教學的雞肋?——對初中語文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反思[J].中學教學參考,2010(18).
[5]成都師范銀都小學.小班化教育——課堂教學[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