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臻臻
摘 要: 高等教育的飛速發展并沒有帶來教學質量的相應提高,面對傳統教育的諸多問題,本文針對基礎課教學,提出改善教師精神面貌、改變教學主體及改變教學方法等改善高等教育的途徑,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高等教育 基礎課堂 師生互動
1986年,國家以法律形式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必須接受九年的免費義務教育,解決了當時中國的基礎教育問題,但當時高等教育仍處于起步階段,上大學是少數人才能實現的愿望。1999年,中國高等教育大幅擴招,經過十余年的發展,2013年全國高校在校生總數達到三千多萬人,這飛速的發展意味著高等教育已不再那么遙不可及。伴隨大學生隊伍的壯大,高等教育含金量卻在逐年下滑。學生從嚴肅的高中教育過渡到自由的大學教育,面對“艱深”的專業基礎課和“放開了”的娛樂活動,自控能力不足,輕易地選擇了后者,課余時間獻給網絡,上課時間卻在玩手機,睡覺,學習動力不足,一個學期下來,有甚者,說不出任課老師的名字。
產生這種現象與社會現狀不無關系,社會誘惑紛繁,學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方方面面,課余活動成了大學生活的重點,上課反而成了附庸,能夠長時間將注意力停留在課堂上的一些困難。另外,有些青年教師教學經驗不足,課堂留不住學生,這就造成大學課堂的尷尬局面,如何將一堂基礎課變得生動,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基礎課本身是枯燥乏味的,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國內高校引進了大量優秀教科書,這些書籍凝聚了編著人多年的教學經驗,但對于第一次接觸這些知識的大學生來說難免生硬,教師完全按照書講,是照本宣科;不按照書講,內容缺失又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何權衡這二者的關系,就需要從教學方法上找突破。
教師精神面貌的改變。一堂課的氣氛主要是由教師主導的,其良好的精神狀態能將學生帶動起來,對知識的自信和風趣的態度有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當然,沒有人天生就是教師,幽默和富有表現力不是每位教師都能做到的,需要經過后天的不懈努力[1],適當運用娛樂活動可以將枯燥的基礎課堂點亮。當然,教學活動是雙方的,教師情緒高昂,學生卻不領情,仍然是教學的失敗,這就要求教師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教師可以課下多與學生交流,拉近師生距離。
教學主體的改變。傳統的基礎課教學是填鴨式教育,教師滿堂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不能主動參與知識框架的構建、問題的解決過程,自主思維能力受到嚴重限制,更不要提創新和探索。如果適當改變教學主體,就可以嘗試將課堂分為三個環節:教師主導教學環節,學生分組討論環節,師生互動綜述環節[2]-[3]。在第一個環節,教師仍然是主體,先將本節課程的基本框架給出,并將重點、難點著重解釋,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參與討論;第二個環節,學生變為主體,分組討論教師提出的問題,并由教師隨機選人,去黑板上講解相應問題;第三個環節,教師學生一起評價指正講解結果,學生可以自由發表意見,教師給出正確引導,最后得出結論[4]。比如我現在講授的力學課,是諸多工科專業要接觸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對于基礎稍薄弱的學生來說,是一門比較生澀的課程。但我發現,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多讓學生上黑板做題,甚至讓他們分組討論講解新課,教學效果就會好很多,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教學主體的改變,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方法的改變。基礎課教學離不開粉筆和黑板,詳盡的步驟分析和標準的書寫方法都需要教師示范。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聰明靈活的學生已經不能滿足于古老的教學方式,適當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比如電腦制作動態圖片展示機械運作原理,能夠直觀有趣地展現書本上的“死知識”。
通過以上幾點,可以很大程度地實現基礎課堂的生動化,對教學活動十分有益。
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摒棄了傳統課堂的死板,教師不再高高在上,更加平易近人。調整講課過程后,教師講一部分,給學生留一部分,讓他們有進一步主動探索的空間,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使其對課程產生濃厚興趣。學生帶著問題研究討論,更加具有目的性,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
增進師生及同學間的交流互動。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下,學生和教師不僅交流了知識,而且增進了感情,在有限的課上時間里,增加了無限的溝通,原本死板的基礎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在討論中鍛煉了表達能力,同學之間互相借鑒、互相啟發、共同進步。
立足于基礎課課程實際改革課堂,必須讀懂書本,體諒教師,了解學生;既尊重知識,又解放學生,實現學生自由、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及學校的現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美]彼得·法林.姚曉蒙,等譯.教學的樂趣:大學新教師實用指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陳蘭萍,賈淑云.討論式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1,(1):74-76.
[3]江安鳳,吳鏘.討論式教學及其操作過程[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12):14-16.
[4]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