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元琴
【摘要】初中階段學習的文言文一般都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經典名篇,但目前的文言文教材中偶爾會出現歧義注釋,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使學生的理解和學習形成困擾。針對這種現象,筆者下面將對教學過程中遇到的歧義注釋進行相關探索。
【關鍵詞】文言文 注釋歧義 教學反思
文言文的教學是初中語文中的教學難點,很多學生對此興趣不高,部分教師對文本理解不透,都是影響教學水平的關鍵因素?!墩Z文課程標準》對初中階段學生理解古文方面有如下要求:“閱讀淺析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比欢?,在研讀教材和工具書的過程中,不同版本、不同教材中部分注釋可能會存在歧義現象,例如《岳陽樓記》有著較多爭議的“越明年,政通人和”中的“越”,課文注釋為“第二年”,但很多人引經據典認為此字應解釋為“過了”,即“過了第二年”。這種注釋不清、產生歧義的理解,對學生學習古代文言文,提高漢語運用水平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對此,筆者進行了以下探析。
一、注釋歧義的現象
(一)教材注釋本身就列出兩種以上注釋
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教材中對同一詞有兩種不同注解的情況,有的是對某一詞意義上有不同理解,有的是在古文句讀、省略中產生的歧義,在缺乏文獻語境和史料考證的當下,這種詞義解釋不清的情況不僅影響了學生對文義的理解,而且很多現代漢語中有明顯差異的詞,出現在文言文的同一注釋中,也使學生在理解上產生困難。這就需要教師根據上下文語境讓學生深入分析,或自主體會文章本意。
(二)同一詞的句法功能不同
另外,初中文言文教材和工具書中會出現理解不一致的情況,以《論語》為例,“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敝小芭c”字有兩種不同的理解,本句是孔子回答子貢的答語,一種看法認為“與”為動詞,同意、贊許的意思。另一種看法認為“與”是連詞,指我和你都趕不上顏回。兩種解釋“與”的詞性不同,在句中的句法功能也不同,不同的工具書有不同的解釋,難免給學生的學習造成困擾。
(三)對異體字和通假字理解不透徹
當然,教學過程中我們也會發現,學生存在一些對文章字、詞、句、章理解不透徹,分析不到位的注釋。比如,對于通假字和異體字的理解歷來分歧較大,對“通”和“同”的注解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并沒有做到清晰的區分,很多情況需根據具體的年代、用字情況進行統計、分析,這種歧義存在概念上的區分不清,需要我們進一步的考證。
二、歧義注釋產生的原因
(一)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語法不同
中國自五四運動以來,在白話文運動的推動下,白話文迅速代替文言文成為書信、報刊、雜志等書面語的主要用語。然而,由于古今語法不同,加之漢語詞匯在發現過程中逐漸趨向多音節化,很多古代的單音節詞匯,在現代漢語中演變成雙音節詞,如:“目——眼睛”、“石——石頭”。甚至有很多詞在詞性和詞義上與現代漢語產生較大分歧,現代人閱讀古代的文獻、資料、詩詞等越發困難,在編寫教材時,難免會產生不同的觀點,造成了眾多教輔材料歧義現象的產生。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這些歧義注釋區分不清,對文言文的理解和識記也就產生了很大的困難。
(二)初中階段課標要求與學生實際情況綜合考量的結果
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于初中階段文言文學習有具體的要求,或為培養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或為了陶冶學生的情操;或為了讓學生感悟藝術,思考人生。教材的編寫要求注重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為降低教學難度,很多字、詞的理解不需進行具體的細分。如虛詞“之”有很多不同的用法,除此之外,也存在注釋太簡單、注釋不清楚、注釋回避重點字、“通”與“同”不分等現象。雖然出發點是為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更加注重道德修養的培養和提高,但是,這也相應的造成了語文教材文言文注釋中出現了歧義的現象。
(三)對古文理解因人而異
文言文本身都是歷代的經典文獻,距今時間已久,雖然參加文言文教材編寫的人員大都是資深的專家學者,但每個人自身的學術修養和經驗各不相同,受各種條件影響,大家對于古文的注釋往往也是各抒己見,工具書和教材中的注釋也有很多采用前人說法的情況,當遇到前人語焉不詳或眾說多歧的情況,往往也會留下異義。
三、對歧義現象的教學反思
文言文的教學不僅可以拓展學生古文化知識水平,更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性情,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在初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中,學生文言基礎較差,加之文章時間久遠、日常生活中接觸較少,學生依賴教材,注釋顯得尤為重要。這就更要求注釋的準確性,權威性的教材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尤為重要。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發揮應有的能動作用。
(一)對于教材中有兩解的歧義注釋進行分析
對于文言文注釋中有兩解的歧義問題,需要教師靈活發揮主導課堂的作用,通過比較、分析、聯系上下文等方式,讓學生體會兩種不同解釋的差異,尋求本句的合理解釋,發揮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教學的過程就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結合的過程,一方面,需要讓學生學習包括字、詞、句、語法在內的基礎知識,培養其文言文運用能力和語感;另一方面,也要通過基礎知識的學習,發揮文言文對學生思想水平和道德修養的提高,引導學生崇真、尚美,培養健全的人格。
(二)引導學生對于有多種解釋的詞匯進行歸納
初中階段的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在文言文學習中遇到有多種解釋的詞匯,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對詞本身多義的現象進行分類、歸納。這能讓學生對文言文學習有整體的感知,有進行區分的意識,在今后的學習中注意詞的不同詞性、不同句法功能,以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教材注釋是教學的主要工具,對于文章沒有注釋的詞匯,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查找證據,自主找到合理的解釋。初中生剛剛開始接觸古文,對文言文本身知識掌握不足,語法知識更少,這就需要教師循序漸進的指導。
(三)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
終身學習是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重要內容,教師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只有教師自身具有辨析、理解和判斷文言文歧義注釋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潛心鉆研文言知識,勇于探索和利用教參,不拘泥于教材,才能給學生更好的指導。
總之,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詞義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對初中文言文中的歧義注釋進行分析研究,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需要大家對此予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