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艷靜
【摘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讓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是每位英語教師所思考的問題。每個學生的先天素質和后天教育環境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并且現在英語學習起始年級下降,雖然英語教學質量也在不斷提高,但課堂教學中依然存在著教學方式陳舊、教學成效偏低等現象,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發展也不平衡,因此英語教學的總體效果不夠理想。這些都迫切需要英語教師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實施分層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個性全面發展的人才。
【關鍵詞】分層教學 因材施教 實施
所謂分層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并區別對待,這些群體在教師的分層策略和相互發展中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高。分層教學的核心是面向全體學生,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實行分層,推進教學。英語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強調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關注學生個體、尊重個體差異,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和諧發展,而傳統的“教學進度劃一,教學內容劃一,授課方法劃一”的班級授課模式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妨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降低了英語教學的效率。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需要采用分層教學的方法:
一、學生分層
在這一個環節,教師如何將學生分層,以及教師在將學生分層后具體如何區別對待去促進他們的發展時,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被分在哪一個層次也將決定他們以后在課堂內外所要接觸的知識和技能的不同。因此,在將學生進行具體的分層前,教師要在具體細致的教學過程中,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目前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等方面,將學生大致分成三個層次:將基礎知識扎實,接受新知識能力強,學習非常自覺、方法正確并且成績優秀的學生劃分為A層;將知識基礎相對扎實,學習能力中等水平,學習比較自覺,有一定的上進心,成績中等的學生劃分為B層;將知識基礎比較薄弱、學習能力欠佳,接受能力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且成績欠佳的學生劃分為C層。
二、備課分層
在給學生劃分為具體的A、B、C層后,教師在備課時,就要更加密切地意識到自己班上的學生已經被分為了3個層次,所以教師就先要立足于學生分層的基礎上,再根據教材和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各層次學生的水平,去對各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設計好教學內容、技能訓練并注意層次和梯度。
三、教學分層
教師在將學生分層以及備課進行分層后,就要注意在具體實施時的教學過程的分層了。課堂教學是實施分層教學的主要體現和主要渠道,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學分層要求教師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教學目標,對課本內容作相應的調整和組合,注意內容的難度和梯度。
四、輔導分層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既然已經設定了教學分層,那么也就更應該注意輔導建議的分層。當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對話或者其他訓練時,教師要積極地做好課堂巡視,及時給予學生反饋信息,注重加強對A、B層次學生的輔導,對C層次的學生,教師應更多地在課后進行面對面的輔導,積極組織B、C層次的學生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例如開展英語歌曲演唱比賽、英語小故事演講比賽等活動,去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英語見識和知識。課上偶爾遇到某些難度稍高的課堂訓練時,可由A層次的學生幫助C層次的學生,共同完成。這樣通過生生之間的互動,更能促進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共同進步。
五、評價分層
課堂教學中,教師對一個學生的評價會影響到一個學生具體的上課心情和心境,可能因為教師的一句贊美的話而對英語學習更加感興趣,也可能因為教師的一句無心的批評而郁郁寡歡,影響該節課的學習不說,甚者更有可能直接打擊到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導致他的英語成績直線下滑。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樹立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教師應當在承認學生差異性的原則下,給學生以不同的評價,即采取不同層次、不同標準的評價體系,使學生在學習上既有信心,又能看到不足。評價分層體系打破了原先只有優等生才能獲得良好評價的做法,使得每一個學生在自己的學習層面上都能體驗到成功,得到老師的好評,從而更好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六、課后練習與家庭作業分層
教師在注意了課堂教學中各個相應環節的分層后,也要注意到學生課后任務的分層,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層設計練習、分層布置作業。A層學生的課后作業,應該要求他們在課后做出超出課本知識外的預習和復習,這樣能要求他們培養更好的自學能力,去自學除教科書以外的英語教材。B層學生的作業及課后練習,應當主要以教材為主,去進行抄寫、朗讀、背誦,鼓勵他們課外多聽教材錄音帶,多看簡易的英語讀物。而對于C類的學生,則要求他們盡量去弄懂課上所講以及教學目標所要求掌握和理解的知識,對單詞和句型進行抄寫和識記即可。這樣的分層作業和練習,有利于有針對性地提高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能力和水平。
分層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賦予學生更多的參與教學的機會,力圖給學生創造一個民主和諧、相互尊重、相互啟發、相互合作的學習環境,使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有效地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使每個學生更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自主性,真正地體現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