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東
摘要:黨報新聞需要故事,而故事的演繹與黨報的體制是否能夠相融,還需要進一步探索,本文就如何講好黨報故事做一些初探,投石問路給大家提供一下參考,希望能激起千層浪。
關鍵詞:故事;黨報;可讀性
新聞的可讀性離不開故事,對于新聞記者而言,講故事是方向,也是趨勢。
讀者對都市報情有獨鐘,是因為其中有其關心的故事及接地氣的事件。作為黨報,如何讓群眾愛看,需要我們去探究和創新。
黨報體制決定了新聞的嚴肅性,但黨報表現形式則是可以靈活改變的。比如“行進中國 精彩故事”欄目就將基層百姓搬上了報紙版面,這些鮮活內容增強了黨報的可讀性,贏得了讀者的一致好評。
如此看來,今后,講故事是黨報新聞的一個“主攻”方向。然而,將黨報內容故事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筆者認為,從雜亂新聞分類中可以理出黨報的“三大分塊”,即會議報道、調研報道以及民生新聞,要想報道耐看,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一是會議報道從簡,領導講話從少。會議報道只要將領導核心思想表達出來即可,為增加可讀性,可增加一些花絮,適度描寫與會者反應和一些生動細節,也可以從會場抓特寫,輔助時政類會議報道,這樣的新聞有人情味,具有吸引力。
二是調研報道要有故事和情節。調研是動態的,因此,完全可以以故事口吻表達。將領導接地氣、親民心的話寫出來,通過描寫幾個場景、幾個細節,最后將調研核心和盤托出,既讓讀者不感覺味如嚼蠟,也讓調研核心在文中蘊含吐芳,一箭雙雕之舉便此生成。
三是民生類新聞要多用故事。民生新聞最接地氣,也最容易讓讀者接受,但要讓民生新聞有“看點”,作者還需多番斟酌,在角度把握、細節揣摩、人物刻畫上都要技高一籌。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經濟類新聞需要生動化、通俗化,對于一些生硬數字、生僻概念,就需要通過市民反應、與之前比較、圖片解釋等,在參照系作用下,數字才能變得直觀可視。
如此看來,黨報新聞適合講故事,那么如何講呢?
在新聞寫作過程中,一些記者往往會感覺到提筆忘字,這也情有可原。因為新聞報道的開頭是最難的,作為統攬全局、奠定基調的導語一定要謹慎落筆。以下一些思路可供參考:
一是場景描寫法。要切中契合主題的環境和現場,可寫景,可寫人,可寫生動活潑的場面,可抓取現場一些小片段,通過現場素描渲氣氛、定基調,這樣的開頭能將讀者拉進記者布設的局里,讓讀者身臨其境而不能自已,只能讓讀者乖乖就范讀下文。場景描寫要注重動詞的使用,動態的情景總能吸引眼球,比如“雪下得正緊”,一個“緊”字渾然天成,將雪景、人心一覽無余。用精準的動詞奠定通篇的精彩,不失為上上之策。
二是設置懸念法。這種布局最能體現作者水平,也能將讀者的胃口調到極致,以循循善誘方式,引導讀者進入意境中,讓不絕入耳、跌宕起伏的故事牽引讀者的味覺。比如,“陳立決定去揍一個醫生。這個醫生在五天前救活了他的孩子。”這是《南方周末》2011年11月18日刊載的《棄子》的開頭。僅這一句,就能吊足讀者胃口,“為什么別人救活了孩子卻要挨揍。”這就是懸念,讀者必定要刨根究底,讀個究竟。
三是開門見山法。這是比較傳統的寫法,對于一些吸引公眾眼球的突發狀況,讀者并不喜歡兜圈子、設懸念,而是盡快一睹真相、知曉結果。比如,今年1月5日發生在寧夏銀川市的公交車縱火事件,事件發生后立刻引發輿論爆炸,各種小道消息四處傳播。央視新聞第一時間,快刀斬亂麻刊發快訊:“今天上午,銀川301路公交車失火,14人死亡32人受傷,寧夏公安廳指揮部發出協查通報。嫌疑人馬永平有重大作案嫌疑。”簡介人員傷亡及犯罪嫌疑人情況,以平敘方式將事件講清楚即可,后續再介紹事件來龍去脈,對于突發事件,先做速度,再做深度,先講事實,再講故事。
開頭有了,接下來就是主體部分。是層層遞進、還是倒敘追溯、或是對白穿插,這些皆因作者愛好而定。筆者認為有幾個細節需要注意。
一是語言如何表示。不能簡單地只是“說道”“告訴記者”“講道”等等,以動作帶出直接引語是很好的選擇,比如“王洋擺擺手,蹙著眉目沉思片刻,‘有了,我有辦法了。”這樣的表述可以將人物神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物成為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
二是語言要符合身份。在寫作過程中,一些作者往往忽略了人物身份。比如說,“王老漢望著三頭黃牛高興地說道,這些牛媽媽馬上就生牛娃了,我們的生活就好了。”乍看沒問題,但細細揣摩似乎覺得不妥,農民不會說“牛媽媽”,而是說“乳牛”;不大說“生活”,而會說“光景”,在言語表達時可以加工,但一定要在符合人物身份的基礎上加工,謹記:農民的鄉土語言越土越好。
三是長短句結合。長短相間的文字,韻律感和故事性都會自然溢出。長句子太多容易讓讀者感到疲憊,短句子太碎讓文章容易顯得過于零碎。因此,在表述過程中一定講究章法,長短結合才會形成抑揚頓挫之美感。
結尾既是總結,也是展望。可簡介新聞背景,讓讀者明了新聞要講什么,交代新聞涉及的相關知識面,擴大新聞輻射面;也可呼應開頭,做到首尾一致、相互照應,整齊勻稱的新聞結構能深化新聞主題和內涵;也可展望未來,以主人公對未來生活的渴望結尾,新聞是現在,但新聞不能僅停留在現在,有時,新聞需要跨度到未來,這就需要結尾處的展望激勵斗志、砥礪品格;也可以描寫場景結束,通過情景塑造、動作以及情態描寫,讓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更具魅力,但是這些內容必須有所指、有所達,能充分表達人物的情緒和感情。
黨報新聞不能四平八穩,而是要講究變化和曲折,而這樣的效果就需要故事,故事既能讓紙媒煥發活力,也讓黨報找到一條砥礪前進的路子。其實,這些模式在《中國青年報》《南方人物周刊》等已運用地比較成熟,但在黨報領域,似乎還比較遲緩。
亦步亦趨、按部就班的模式化新聞,會讓新聞可讀性和影響力逐漸喪失,這樣的危險我們應該認識到并盡快轉變,當務之急是做一次“手術”,讓黨報故事化是必要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