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影 胡孝忠
【摘要】近年來,隨著國學的興起,仿照古代各種蒙學教育機構和蒙學讀物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幼學瓊林》等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在教材上、教學模式上當代學前教育與古代蒙學教育相比有其不同處;在教育理念上卻也有其相通之處。如何借鑒古代蒙學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如何使古代蒙學教材為我們當代學前教育所用,同時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成為許多教育者共同研討的話題。
【關鍵詞】蒙學教育;學前教育;傳統文化;讀物
一、兩者概念及受教育的兒童年齡之比較
蒙學是古代兒童啟蒙教育的一個統稱,是古代教育中的一個階段。對于蒙學的界定目前有三種觀點:一是一種教育機構;二是一個特定層次的教育;三是古代幼兒教育和兒童讀物。最后一種觀點大致將其系統劃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個定義。廣義上,泛指古代幼兒教育,有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等內容;狹義上,指啟蒙教材,即兒童讀物。四歲是兒童學習的最佳年齡,因此兒童接受教育的年齡一般在四歲左右。縱觀學者們對于蒙學的研究來看,他們一致認為:蒙學即蒙學教育。本人并不認同這種觀點,而認為蒙學與蒙學教育是不同的概念,蒙學教育是指我國古代教育者借助蒙學教材通過某種古代教育方式或者方法對兒童進行的啟蒙教育。主要是通過基礎的認知和倫理達到開啟迪兒童智慧、培養品行,使之成為君子的教育目的。從我國古代典籍不難看出啟蒙教育的學童其年齡段大致為四歲左右至15歲不等,這相當于當前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教育階段。學前教育是兒童在正式入學前,由家長或老師用音樂、舞蹈、兒歌、游戲等方法和教具,開發兒童智力的一種教育。受夸美紐斯、盧梭和裴斯泰洛齊三人教育思想的影響德國教育家F.W.A.福祿貝爾提出學前教育理論。當代學前教育是指3~6歲的幼兒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幼師教育。本文認為:學前教育是指小學前的幼兒教育或幼兒園教育,其教育的目的通過基礎的行為、認知和倫理道德教育開啟兒童的智力,培養其“德、知、情、意”全面發展的學生。學前教育的兒童其年齡階段大致在2歲左右至6歲。
二、兩者教材之比較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瓊林》等是古代蒙學教材中最具影響力的。據相關研究表明《千字文》目前使用時間最長大約千年,其他教材使用時間至少也有五六百年。在民間漫長的歷史中,這些兒童讀物是逐漸演變成了完備、統一的教材,而不是政府編寫。蒙學教材多用韻語、對偶,瑯瑯上口,有節奏感;有的還配以圖畫,淺顯易懂、形象具體、生動活潑;書多以典型人物、歷史故事、民間諺語、流行語作為重要內容,頗受家長和兒童的喜愛。古代蒙學教材的優勢顯而易見,正如周谷城在《傳統蒙學叢書》序言中所說:“有的蒙學書能夠長久流行,為社會長期接受,在傳授基本知識、進行道德教育、采取易于上口易于記憶的形式等方面,確實有其長處和優勢……”當代學前教育教材五花八門,沒有固定或統一的教材供全國范圍的幼兒園使用。在《湖北教育(時政新聞)》上關于“安徽省禁止幼兒園使用教材引爭議”的一則新聞引起廣泛熱議。安徽省教育廳這種舉措是為了減輕孩子的負擔,是好意。但本文認為這種舉措還是過于偏頗,如何防止某種行為的發生或某種思想的產生不是靠“堵”、“禁止”而應“引導”、“疏通”使之通暢。因為有了教材教師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更好的把幼兒教育提高。目前市場上流通的教材歸納起來主要分為不同年齡階段的用書即小、中、大三階段教材,內容大概包括:語言、拼音、數學和音樂四類書籍,具體以河北新視點教育圖書發行有限公司的學前啟蒙幼兒園教材為例。如,幼兒啟蒙教育讀本:教材分為小、中、大、學前4個階段;科目涉及:語言、數學、英語、健康、藝術(音樂游戲、美術)等。這些幼兒園的教材即學前教育教材主要是培養兒童的全面素質。
三、兩者教學模式之比較
古代蒙學教育的教學模式比較單一、穩定。教師大都是由不能中舉的秀才,擔任。“秀才沒落,下鄉教學”。這些秀才主要貢獻就是在鄉村里進行啟蒙教育。秀才的學歷相當于現在的大專學歷,他們沒有什么師范教育,沒有一套教學方式方法,他們的教學模式就是靠自己的學習經驗來傳授知識,教學方法是:反復誦讀、嚴厲對待學生。所以有諺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如在《三字經》有“養不教、父之過。學不嚴,師之惰”。所以常用“嚴師出高徒”之說。當然更重要的是教師非常重視做人道理,并將這些做人的道理滲透到平時的教育里,同時還會把書中的人生感悟、為人處世的準則教授給學生。教學目的主要是:鍛煉學生最基本的讀、寫、聽能力,特別是閱讀能力。由于蒙學讀本的連續性、穩定性強,古代蒙學教育形成了一種單一、穩定的教學模式,曾一度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當代學前教育的教師一般稱其為幼師,國家政府對他們的要求較高,如在《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里提到對幼兒園教師基本能力要求包括三個層面:維度層面、領域層面、基本要求層面,而每個層面有都有相當詳細的能力要求,極為專業。幼兒園教師要達到說、唱、跳及繪畫等全能素質的能力。教學模式靈活多樣:培養小班兒童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以及待人接物的良好品質,趣味性、認知活動多,訓練兒童眼、手、耳、身等的協調能力;培養中班或大班兒童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和小朋友順暢的交流、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同時注重他們的倫理道德的教育。
四、兩者教育理念之比較
(一)都重視倫理道德教育。古代蒙學教育,非常強調倫理道德教育、為人處世的準則。潘慶玉教授在其文章中強調“蒙學教育的首要功能就是進行道德的啟蒙。”《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也明確提出:“高尚品德必須從小開始培養,從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時候,深入淺出地進行道德啟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循循善誘,以事明理,引導其分清是非,辨別善惡。”可見,無論古今,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教育的基礎。”
(二)都注重培養兒童良好學習習慣和行為規范。傳統蒙學遵循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在教育內容的安排上,體現訊循序漸進的原理。特別強調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規范的養成。如《三字經》“人不學,不知義。”、“融四歲,能讓梨”;又如《 弟子規》“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再如《 神童詩》 “ 慷慨丈夫志,生當忠孝門”。 這體現了兒童學習的重要性、必要性,培養兒童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忠孝、仁義、禮儀是當時最看重的行為規范。當代學前教育更加科學看待兒童學習階段特點,嚴格遵循兒童的生長發育特點。教育部文件《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第三部分,分學段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提到:“小學低年級,以培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切感為重點,開展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情” 。從“認識常用漢字”到“誦讀淺近的古詩”到“愛國志士、傳統節日、家鄉的生活習俗”再到“傳統禮儀”,強調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行為規范的養生十分重要,特別是倫理道德教育。古代蒙學教育總的特點:教育廣泛、公開、公平,無論達官貴人的孩子還是平民百姓的孩子都能夠得到蒙學教育;教育內容主要是禮儀教育、道德教育;蒙學教育在懲罰上較嚴厲,但嚴中有松;蒙學讀物是古代教育的原始材料,是傳統文化的濃縮,書中包含天地名物之眾,文史知識之廣和成語典故之多,雅俗詞語之生動和名言警句之豐富。古代蒙學教育無論是教學方法、教育模式還是蒙學讀物不僅在當時而且對當代學前教育都影響深遠,特別是其倫理道德教育理念,不僅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依據,還推動著民族整體道德素養的提高,對指導青少年道德教育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朱 紅.我國古代蒙學的發展述略.文學·歷史研究[J].2013(4).
[2]周谷城.傳統蒙學叢書:序[M].長沙:岳麓書社,2002.
[3]潘慶玉.語文教育發展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1.
[4]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N].北京:人民日報,200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