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煒
【摘要】小學美術課教學活動的安排是為了對學生感知美、認識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等審美觀進行積極的引育導教育。美育的主旨是為了陶冶、激發學生求美、追美、創美的能力,是完全跟隨素質教的腳步逐步實施的,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注重學生畫不考慮審美觀的培養和美育的教學形式已經不適合現在的教學改革氣氛了。而美術課的教學活動應該使美育成為教育目標的重要部分,在教學中促進學生審美觀的變化,突出美育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小學美術 教學 學生 審美
現實生活中美是無處不在且客現存在的,文學藝術之美、社會生活之美、大自然之美給小學美術教學審美教育提供了很多的教學素材,因此審美鑒賞可以使用的素材就非常多,需要教師根據教學靈活選擇以便實現藝術審美觀能寓學于美。
一、重要意義
審美教育讓小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很多美好和丑惡的事物,但小學生特殊的年齡特征辨別能力比較弱,可塑性很強,所以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美意識、提高審美能力是非常關鍵的。小學生在未來的生活和發展中都能受益。因此,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對小學生健康成長非常關鍵,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正確認識美,感受美
小學生年齡特征決定了小學生的好奇心比較重,美丑界限和概念等的區分還不明確,特別容易在丑惡方面誤入歧途。對于生活中的美,很多小學生因為不能正確認識,所以忽略而過。而對于丑惡的事物,他們模仿之后就使得自己的行為等也發生了變化。以此需要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小學生審美能力和意識,幫助學生建立起對美的健康積極的認識,引導小學生感受美。
(二)有利于豐富小學生精神、文化世界
當前提倡素質教育的理念影響著小學美術教學,學生的能力、情感等成為比成績更重要的評價標準,學生精神層面的收獲才能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成長,使得小學生更成熟。當學生能從優秀的美術作品中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思想情感,體會到美術繪畫容納的對世界、對人生、對社會的情感態度,則說明學生審美能力已經提高很多。進而促進小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
二、對策分析
小學美術教育中對于學生審美觀的培養主要通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和教育,在教育中用美術繪畫等形式陶冶學生審美情操,培養學生的健康的審美情趣,以此幫助小學生在品德和智力等方面取得進步。加強審美觀的培養需要做好的措施是:
(1)有計劃有步驟的地用美術作品促進學生欣賞美的能力。欣賞美術作品是小學美術課上進常進行的教學活動,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就是審美觀發展的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不能用傳統的教師講解的方法,因為教師的講解只是反映的是教師鑒賞作品時的審美觀念,而在學生看來可能美術作品反映的卻是不同的情況。與之對應的是教師應該采取的是鼓勵學生們主動分享自己對于美術作品的看法和感受,從學生們的回答中分析出學生在審美方面的問題和不足,然后加以正確引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屬于自己的審美觀。因此在選擇作品的方面也就有了一些限制條件,需要做好相應的計劃和實施步驟的詳細課堂結構設計。美術作品的選擇也就應該選擇較高審美價值又和學生能夠緊密相關的欣賞作品。這樣就能在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方面起作用,同時在學生美術鑒賞過程中色彩性的作品能激發學生的更多興趣。針對這個情況筆者選擇的是色彩明亮的《向日葵》,通過和學生針對色彩構圖的互動,我不僅講解了美術中色彩構圖知識,還給學生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了該作品是梵高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如何用簡練的筆法表現出植物形貌的相關情況。學生們在發言中大部分都發現這幅圖不僅僅是畫的向日葵,而是想表達出作者的審美價值觀,表達他對生命的理解。這個例子說明學生的興趣被美術作品激發后進行感悟和欣賞美的審美觀培養能有很好的效果。不僅有利于教師知識講解,還有利于教師進行美育教育。
(三)用生活中的情境培養學生感悟美的能力
美術作品很多來自日常生活實際,是作者通過變化文化情境和生活情境的部分情況,結合自己的理解,用藝術手法創造出來的反映生活的事物。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進審美觀的促進教育,也就必須積極聯系日常生活實際,提高小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多給學生例舉生活中的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中的事物,引導學生從自然和生活中發現美的存在,提高其感悟美的能力。
當學生對于生活和自然美有一定的認識后,教師積極進引導能讓學生養成觀察的習慣,從而潛移默化的促進小學生的審美觀發展。例如:秋天的時候引導學生觀察落葉、夏天的時候感受急風暴雨和綠樹常青、春天的時候則讓學生感悟萬物復蘇等,學生觀察生活實際中的這些對象,觀察大自然的美好的景物,能從自然萬物色彩和色調的變化中感悟美的存在。此外,生活中的老房子、舊石階、傳統民族服飾等也是學生感受美的有效材料。由此,學生們不僅了解了大千世界的自然美,還大大提高了其在生活中事物中的美,審美觀得到很好的發展。
(四)審美觀的發展不能只有看和感悟,還應該有實踐活動
小學美術可以進行很多的課外美術活動,教師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帶著學生在玩耍中進行藝術的創造,使得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創造美。小學的課外活動時間相對較多,在進行審美教育時,應該有意義的利用起來,讓小學生參與美術活動,提高小學生實踐創造能力。筆者在日常教學中就很喜歡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一起玩繪畫比賽,沒有要求,沒有限制,只是大家都要動手創造,最后選擇其中比較形象、有特色的畫作,邀請學生主動介紹自己的作品,達到發展學生創造美的教學目的,同時鼓勵學生從他人的作品中學習色彩的搭配,意境的創造等知識,以便在未來的創作中加入自己對美的見解,這就進一步促進了小學生的審美觀發展。
總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開展促進學生審美觀發展的教學活動,不僅是培養學生正確認識美,也是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和提高學生感知能力的必要措施。小學美術教學促進學生美學相關能力的發展是教師的職責之一,所以需要在小學生審美的方向上加以正確引導,提高他們的審美觀念的層次,保障小學生的身心能快速健康的向上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莉.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J].,美術教育研究,20 15( 04 )
[2]栗蘭.淺談少兒美術課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才智,20 15( 10 )
[3]林澄.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審美能力[J],新課程( 小學),2 014( 0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