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摘 要: 觀察和實驗是高中物理學科的基礎,教師應根據物理學科的特點,充分挖掘其潛在規律,為物理教學增加更多活力。教師要合理運用教學方法,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鼓勵學生多問、多思考,通過教師的指導與點撥,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主要探討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能力培養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 高中物理教學 學生能力 培養策略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高中物理教學應重視培養并提高學生的能力。教師在物理課堂教學中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對學生的啟發與訓練,為學生創造更多動手、動腦和動口的機會,發展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師還要合理采用教學方法,將學生思維積極性調動起來,讓學生保持最佳的學習狀態,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各方面能力,又實現了高中物理教學目標。
一、合理引導探究,培養思維能力
在傳統高中物理教學模式下,教師是課堂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灌輸,未能親身參與進來,能力無法得到培養。對此教師應合理引導學生探究,鼓勵學生開動腦筋、親自動手操作,將學生主體作用體現出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方案、動手操作,在實驗中抓住現象,揭示本質,獲得真知。教師應及時給予點撥,幫助學生解疑答惑,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例如:教師在講解“牛頓第二定律”時,可為學生提供器材,即將4個相同型號的試管、2個相同型號的條形磁鐵、2個相同型號的彈簧秤放在桌上。教師注意不能為學生講解儀器使用方法、實驗操作步驟和最終結論,而是讓學生借助桌上的器材做實驗,并回答以下問題:(1)力的作用是否為相互的?(2)相互作用力有怎樣的關系?教師應讓學生積極思考,從多角度和途徑將定律形成過程再現出來。學生通過握住2個磁鐵,將同名極或異名極相對,彈簧秤對拉等實驗,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個普遍規律。之后在2個試管上分別放置2個條形磁鐵,同名極相對,觀察各自后退的距離,以此得出“相互作用力相等”的結論??梢?,學生通過教師的合理引導探究,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得到加深,思維能力得到培養。
二、采用多種方法,培養動手能力
學生在掌握物理實驗原理以后,教師應要求學生選用不同的方法、器材和操作步驟做實驗。學生在實驗中應合理取舍各種因素,篩選得到的信息,這需要學生有全局觀,動手能力要強[1]。對此教師要讓學生多動手,可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發現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
例如:講解完“用伏安法測未知電阻實驗”,教師可讓學生課后完成如下任務:測一個未知的電阻,能夠用到哪些方法呢?器材任選,如何設計更加簡單和準確的方案?之后學生設計了很多方案,如代替法,用已知電阻代替未知電阻,電路形式比較多,但是電阻箱只有一個,或借助串聯電路的分壓關系或并聯電路的分流關系,或利用半偏法等。學生在動手實驗過程中,可以鞏固物理知識,學習效率很高。
三、精心設計問題,培養創新能力
教師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應精心設計問題,注重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培養。對此,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時,要創造性地應用現代教學方法與手段,優化組合各種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生動的物理事例,讓學生通過感知具體的物理事實,在分析、綜合和抽象等思維加工以后,讓學生原來的認知結構得到調整[2]。這樣學生將形成概念、掌握規律,能夠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完成思維從抽象到具體,讓知識內化,最終朝著能力遷移,學生的創新能力也能得到發展。
例如:教師在講解“超重”、“失重”這兩個概念時,可用鐵釘在瓶底部戳一個孔,提問:“能夠觀察到哪些現象?”學生回答:“水從孔內流出來”,然后教師繼續問:“再認真觀察,在礦泉水瓶從手中自由落下時,水還會從孔內流出來嗎?”學生則回答:“沒有水從孔中流出來”,這樣就引出了失重與完全失重兩個概念。最后教師問:“裝滿水的礦泉水瓶從低處朝上加速運動過程中,能夠觀察到哪些現象?”學生回答:“水從孔內流出來,且流速更快。”這樣就引出了超重概念。
四、活躍解題思路,培養想象能力
在學生具備一定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后,教師還要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遷移知識。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在不同知識面上形成跳躍性思維,這樣可以找到解題的捷徑[2]。對此教師應根據物理學科的特點,引導學生合理展開想象,活躍解題思路。
例如:將一根長L的光滑鋼絲均勻繞成一個高h的彈簧,彈簧在地面上豎直固定好,在鋼絲上穿上一個小環,讓小環從靜止開始下滑,忽略整個過程中彈簧的形變,求小環下滑的時間。分析:小環在下滑過程中,只有重力與鋼絲的支持力,且支持力始終垂直于速度方向,只改變速度方向、大小的力為重力沿鋼絲切線方向的分力。所以,重力沿鋼絲切線方向的分力決定小環下滑所用時間,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滑塊沿光滑斜坡下滑的情境。因此,可把彈簧以其中心軸為軸展開成如圖1所示的直角三角形ABC,AC=h,AB=L,由展開過程得出,鋼絲上各點的切線與水平面均為θ角,所以小環沿彈簧滑下的運動可看做沿直角形斜邊從頂下滑的運動。由此可得:L=1/2at,a=gsinθ,所以t=[2L/(gh)]1/2。學生通過想象,可以在解答物理問題的過程中化繁為簡,節省解題時間。
五、結語
教師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但是學生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應循序漸進,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感,給予學生正確引導,同時運用有效的方法。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保證高中物理教學目標高效實現。
參考文獻:
[1]蘇清杰.淺談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6(03):207.
[2]吳英劍.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分析[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6(04):74.
[3]徐五健.高中物理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品牌,2014(08):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