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蘭軍
摘 要:數學是以思維為核心的學科,而思維能力既是發展智力的前提,又是提高素質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重視操作實踐,提高運算技能,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學習興趣;運算技能
數學是以思維為核心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加強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的訓練,更要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思維能力
在教學“萬以內數的讀法”時,我根據小學生好動、好奇的特點,采用“開火車”的方法讓學生按座位順序依次讀數,如從3990讀到4008,這樣就讓每個學生積極思維,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使他們感到學數學輕松有趣。在小結時,我編了一首通俗易懂的順口溜,即讀數要從高位起,數位順序莫忘記,千位是幾讀幾千,百位是幾讀幾百,十位是幾讀幾十,個位是幾讀作幾,中間有“0”讀一個,末位有“0”不要讀。讓學生通過這首順口溜牢記“萬以內數的讀法”,從而達到教學目的。這樣就把“快樂”帶進了課堂,既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創設學習情境,發展思維能力
情境是以具體事物為依據的,在教學時注意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思維,讓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在教學二年級“兩步計算應用題”時,如例題“一輛公共汽車有乘客36人,到某車站下去8人,上來了12人,這時車上有乘客多少人?”在課堂上,我首先運用多媒體動畫演示,接著請孩子們按座位順序從第1個到第36個同學站起來(表示車上原有乘客36人),然后說到了某站,讓第1個至第8個孩子坐下(表示下車8人),再讓第37個至48個同學站起來(表示上車12人),這時讓學生數一數站著的同學有多少人?他們會異口同聲地回答:“車上共有40人。”緊接著由學生嘗試列式計算,他們會很快列出算式來,即:“36-8+12=40(人)”。由于教學情境的創設,使學生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對解答“兩步計算應用題”的思維過程一清二楚,列式計算就輕而易舉了。
三、提高運算技能,培養思維能力
1.重視口算,培養習慣
口算是筆算的基礎,通過口算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提高計算的準確率。不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都要有意識地在課堂上選擇合適的內容讓學生口算,以培養其良好的口算習慣。
2.掌握規律,深化練習
例如:1/5÷3+4/5×1/3,可以根據分數除法的意義和乘法分配律變形為:1/5×1/3+4/5×1/3=(1/5+4/5)×1/3=1×1/3=1/3,這樣使計算快速、準確,既深化了練習,又促進了學生思維。
四、重視操作實踐,發展思維能力
如在教“分數的基本性質”時,由學生復習分數的意義,接著多媒體演示,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長方形白紙,仿照多媒體演示,先第一次對折,然后提問:“它的一半用分數表示是幾分之幾?”“它的一半是這張紙的二分之一。”(學生答)讓學生將紙的二分之一涂上顏色,再第二次對折,再提問:“涂色部分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涂色部分是這張紙的四分之二。”(學生答)接著讓學生第三次對折,繼續提問:“涂色部分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涂色部分是這張紙的八分之四。”(學生答)通過三次對折,加深了學生對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初步感知,然后要求學生觀察比較,討論分析:三次對折過程中分數的變化情況,引導學生從具體到抽象,歸納出操作過程中分數的本質特征:涂色部分的大小沒變(分數的大小沒變),而分數的分子和分母發生了變化。也就是從1/2-2/4-4/8,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沒變;從4/8-2/4-1/2,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除以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也沒變。學生通過具體操作,初步理解并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為了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準確、完整、科學,進一步提問:“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0可以嗎?為什么?”“如果不同時乘或不同時除以相同的數,分數的基本性質能成立嗎?”這樣要求學生從不同側面去觀察、比較、分析,從而更準確地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
五、強化學生思考,發展思維能力
在復習“平均數應用題”時,我讓學生回顧歸納出“平均數”的數量關系: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接著出示以下問題,如:
1.五年級平均每人糊紙盒多少個?
2.五年級平均每組糊紙盒多少個?
3.五年級平均每班糊紙盒多少個?
讓學生說出以上問題的數量關系,使學生通過練習思考出求“平均數”的關鍵,求平均數,就要找準總數量和總份數。這樣不僅教會了學生根據問題尋找相應條件,也使學生掌握了解題技巧,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總之,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新課標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蔡妮妮.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新思維的培養策略[J].科教新報,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