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林
【內容摘要】在生物教學中開展生態文明教育,不僅僅是學科教育需要落實的教育,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學生能夠在學習生物過程中逐步認識到科學技術與生態環境的辯證關系,逐漸養成生態文明行為習慣。本文主要從立足生活、課外拓展、豐富體驗等三個方面探討了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如何滲透生態文明教育。
【關鍵詞】生物教學 生態文明 滲透
生態文明教育是當前解決環境危機、糧食危機、能源危機、人口危機等一系列生態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加強和改進學校生態文明教育已經成為當務之急。學生是未來地球的主人,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意識,這不僅是生物學科教學的需要,也是學生今后發展的需要。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要注重立足學生實際,從生活出發,充分發揮教材的作用,以典型案例引導學生分析,讓學生通過在外在直觀感知,在探究中獲得內心升華體驗。
一、立足生活,以生活現象切入
教學即生活,生活是最好的教材,要在生物教學中加強生態文明教育,還得以生活現象為原點,引導學生多看、多聽、多說、多思,從生活中去了解環境,在直觀中感知環境的重要性,客觀看待環境現狀。目前,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的力度還不足,還是過于注重抓知識灌輸,忽視生態文明教育對學生終生發展的重要性,課堂中對生活現象的應用不足。提倡立足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學生身邊的可見、可感的現象來切入,這不僅可活躍課堂氣氛,也使學生更好地感知生態文明的重要性。
以《種群的特征》的教學為例,該課時不僅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種群的特征,且要嘗試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以此而讓學生更好地關注瀕危動物種群數量的變化及措施。在教學中,對于什么是種群,以科教頻道的“自然世界”欄目視頻而引導學生觀看引出概念,同時,強調種群并不是不同個體的簡單相加,明確生物生存會受同種生物的影響,也會受到異種生物的影響,讓學生感知生物種群聯系的重要性。在教學中,也可圍繞生活中的現象而引導學生交流,發表自己的意見,以此增強對生態文明重要性感知。
二、緊扣教材,由教材向外拓展
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生物科學知識是基礎,同時,也要注重在引導學生構建生物知識的同時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從高中階段生物教材的編排來看,每個學段、每個章節都滲透環境、生態和社會意識。如《生物科學與社會》中就把生物科學和健康、農業、工業和環境保護融合了起來,那么,落實到生物課堂實踐中,教師就應把握好教材中的這些素材,及時引導學生探究并滲透生態文明教育。
滲透生態文明教育,首先還得以生物知識體系的構建為基礎,為此,教學中要注重提倡探究式的教學,引導學生多展開交流活動。如《生態系統的結構》中對其概念、四種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關系的學習,就應結合案例,以問題方式組織學生交流。如營養結構中的食物鏈,可用“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而啟發學生對生活中的食物鏈進行分析,由生物鏈而拓展到生物網。同時,在知識探究的同時要結合實際而滲透生態文明教育。如物網中的不同種生物之間除了捕食關系外,還有競爭關系,那么如何看待這種競爭關系,是利還是弊,這就可組織學生探討、交流、溝通、共享。
三、借助典型,探究中豐富體驗
滲透生態文明教育,語言直觀當然重要。要取得實效還要在生物教學中注重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以典型案例而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分析,以此來豐富學生的體驗,讓學生從認知過渡到體驗,真正體會生態文明對人類發展的重要作用。在生物教學中,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的知識進行學習后,教師要及時結合教學內容而選擇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以《生態環境的保護》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為例,教學中生活中常見的水葫蘆為例而引導學生對生物入侵的概念、危害等展開探究,探究后可借助網絡而搜索相關資料,如“鳳眼蓮的入侵”、“米草的生物入侵”、“紫莖澤蘭的生物入侵”等案例,以圖片、入侵案例等而引導學生觀看、討論、分析其危害、污染途徑,交流其對策。
四、實踐拓展,由認知轉向行動
學而知,知而行。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不僅要讓學生學習生態知識,增強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還得引導學生由學而行,由學校走向生活,通過他們的言行感染和影響身邊的成年人,帶動全民生態文明意識的提升,在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去實踐。
如《轉基因生物與食品安全》學習,學生在課堂中可能知道了什么是轉基因食品、綠色食品,那么,綠色食品是如何生產的,綠色食品和人類的生活、健康之間有什么的關系,課后以調查、實踐等組織學生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更好地懂得了綠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