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煜瓊
【摘 要】教育關乎一個國家未來發展以及民族的崛起。當今中國,并沒有形成公平、公正、公開、合理的用人機制,在社會上仍然有所學不能所用、專業不對口以及對中職生存在偏見等現象,多種原因致使中職學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多數學生都有厭學情緒,教師也疏于管理,從而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本文通過對提升中職學校《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的教學有效性進行探討,旨在提高中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政治經濟與社會》 教學有效性 教學方法 師生關系
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進而獲得多方面發展。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是師生共同面臨的問題,也是業界的理論難題。研究表明,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指標。提高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課教學的效果,可以運用以下幾種策略:
一、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一)情境教學
傳統的教學給人的印象是,教師拿著一支粉筆、一本教案滔滔不絕地進行講授。如今,這樣的教學方式已經適應不了時代的發展,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要求教師依據課堂教學目標,同時結合理論聯系實際,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完成教學目標。
例如,在講我國《人民民主專政》時,教師可以先播放一段新中國成立時的視頻、音像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看視頻時會有自己的看法,這樣學生就會帶著問題去認真學習,求知欲驅使著他們學到真正實用的東西。如在講《依法行使民主權利》時,教師可以帶著學生到當地行政服務中心等地進行簡單的調查,在實踐中了解人民依法行使權利的相關情況。比之傳統的課堂教學,這樣的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見,情境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教師要廣泛地使用情境教學。
(二)多媒體教學
提高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有效性,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將課堂教學打造得更加生動、真實。一方面,學生很難通過教師單純講授課本內容對《經濟政治與社會》進行理解掌握,因為這門課的知識點相對抽象,從而無法真正理解其中的概念。久而久之,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無法有效地接受知識。另一方面,傳統教學模式忽略學生的主體性,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教師的大量講述感到乏味,進而失去了學習《經濟政治與社會》的興趣。
當下,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學軟件被開發出來,這些軟件可以很好地應用到媒體教學中,提高多媒體的應用價值。例如,教師可以使用Authorware軟件將課堂單詞訓練課件制作成題組訓練課件,學生可以直接在計算機上做選擇練習,如果選擇答案正確,計算機上就會彈出 “正確,加油!”的鼓勵性話語;如果選擇答案錯誤,計算機上彈出“錯誤,繼續努力!”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綜合性評價教學
在《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綜合性評價,可以有效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因為學生在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及學習方法等方面存在差異,一張考卷并不能看出一個學生學習的好壞,所以必須改革傳統的一卷定乾坤的方式,代之以多樣化的評價方式。除了把考卷作為考核一部分之外,還可以把學生日常的表現也作為考核的重要依據。例如:考卷占評定五成成績,日常表現占五成成績,日常表現包括學習進度的速度、學習態度、課堂活動參與表現、作業完成情況等。這種綜合性的評價機制在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也注重了綜合能力的培養,為提高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課堂教學效率提供了保障。
二、建立和諧、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
對于教師來說,要想真正了解學生,融入學生之中,就要與學生多溝通交流。教師要放下領導者、訓話者的身份,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以平常心去看待學生,當教師遇到不懂的問題時,也可以請教學生。當下的中國高中生獨生子女居多,他們生活條件優越,多數在父母的溺愛中長大,這也導致了其性格上的一些缺陷和弱項。與這些學生進行交流時,教師要思考合適的方式方法,使他們能夠認可老師、相信老師,這樣才能深入了解他們的實際情況,使得教學管理工作更具有針對性,收獲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當下很多青年學生喜歡使用網絡流行語“GF”“BF”,而很多教師并不知曉其實“GF”就是girl friend、“BF”就是boy friend。面對這樣的問題,教師可以幽默謙虛地向學生“請教”,以真正能夠適應年輕人的語言習慣和生活潮流。
三、結語
中職生通過學習《政治經濟與社會》,了解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有關內容,為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相關基本觀點打下了基礎,提升了學生辨析社會現象及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幫助中職生提高了個人素質。總之,提高《政治經濟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是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這就需要教師運用一切可行的辦法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為學生創建高效、優質的課堂。
【參考文獻】
[1]徐亞杰.淺談提高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的課堂有效性[J].科技信息,2012(32):166.
[2]張艷清.提升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課教學的效果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4(29):151,153.
[3]李紹偉.社會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D].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