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寶忠
摘 要:綠色教育是在我國素質教育的要求下衍生出來的一種教育模式,綠色教育這種模式不僅正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同時還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模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最終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和個性進行學習。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實施綠色教育模式,可以更加突出綠色教育的作用,然后更好的推動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實施,讓其能夠更好地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服務。
關鍵詞:小學語文;綠色教育;團隊協作
一、為學生創造出自主學習的環境
作為中國人來說,擁有漢語這門語言應該是我們的驕傲,漢字有著極其豐富的表現力,并且,單獨的漢字也會給人一種美感,富有內涵和韻味,是我國的文化瑰寶,是我國文化和歷史文明的體現。所以,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漢字、漢語不同于其他語言的美感,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漢語給他們帶來的快樂。但是,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學習的動機就是為了在考試中獲得高分,而教師在講課的時候也就是讓學生進行機械的鍛煉,為了應付考試讓學生死記硬背一些知識點,對于知識點的內涵以及實際應用沒有詳細的講解,這樣讓學生無法更好地理解所學到的內容,也就談不上培養學習興趣了。
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就要做到提升學習的學習興趣,改善現有的教育和學習模式,讓學生在死記硬背的模式中得到解脫,讓學生能夠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做到自主學習,然后樹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在課外也進行相關知識內容的學習,進行知識的拓展。只有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更好的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實踐,保證學生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知識的應用之處,同時還能進行情感的傾注。
二、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
在新課程改革的引導下,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由原來的知識點的灌輸與被灌輸的關系轉化為主導和學習主體之間的關系,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應該更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讓學生可以更好地投身于學習之中。
教師是學生在學習道路上最重要的引導人,一名好的教師不僅能教會學生課業方面的知識,還能讓學生的生活素養也得到提升,思想與知識共同進步,成為更好的為社會服務的人才。對于學生而言,教師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陪伴他們成長的指路明燈,學生對教師非常的依賴、敬畏、尊重,在學生的心中不可取代。所以,教師應該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讓學生感受到來自于教師給他們的愛,用教師的行為與語言感化學生,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學習和做人的道路,亦師亦友的關系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接受教師給予的幫助,讓學生更好的成長。教師與學生保持良好的關系,讓學生可以對教師敞開心扉,讓教師可以了解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個性進行教育,制訂出屬于學生自己的學習模式來。樹立好學生與教師的關系之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更好的開展學習,并且讓他們進行自我學習管理,讓學生可以自我成長,不斷的提升學習能力。同時,教師還要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學生在進行對教師的模仿的時候,可以學習到正確的舉止以及心理發展途徑,讓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做一個正直的、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建立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能力
綠色教育模式主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讓學生可以在學習中培養各種社會需要的能力及素質。教師通過綠色教育模式可以幫助學生提升團結協作能力,讓學生提升團隊意識,不斷提升綜合素質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學習,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徹底激發出學生的主動學習性,讓他們找到自己在小組中的位置,進行重新定義,從而更好的審視自己,發揮出自己的能力以及優點,達到各種能力的提升。
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提升了學習的參與性,在相互討論的過程中,可能會碰撞出更多的靈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讓他們更好地思考問題。并且,學生之間的交流可以降低學生與教師交流的束縛,讓學生可以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對學習效果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小組學習還能讓學生了解團隊的重要性,從而提升了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
總之,在綠色教育中,教師要把角色轉化成為引導者,把主體地位讓給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可以通過興趣的培養更好的學習習慣,并且還能不斷的加強自己的文化修養,找到屬于自己的學習方式,最終做到學生愿意學習,并且把學到的知識點轉化為生活之間經驗,讓學生學以致用,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以及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棟山.構建小學語文綠色課堂[J].青年文學家,2011.
[2]董文娟.淺談小學語文綠色課堂的構建[J].閱讀與鑒賞:下旬,2011.
編輯 丁可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