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娜
【摘要】體育課程作為高職院校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內容,但現實中的高等職業院校體育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制約了高職教育的內涵建設,也應體育與文化相結合,發展高職院校的體育更好地服務于學生就業工作,讓高職學生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發揮自己的優勢。
【關鍵詞】體育課程;高職體育;課程改革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職業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多,給職業教育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招生人數在逐年增多,教學規模在不斷擴大。高職教育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類型。在完善高職教育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規律,改變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體系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雖然高職教育的改革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是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體育教學還相對落后,不具備高職教育的特點,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傳統,無法滿足專業改革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職業教育的特點也未得到凸顯,在體育課程改革過程中并沒有結合各專業的專業特點。
1.以就業視角進行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毛澤東同志早在1958年就向全國各行各業發出號召,并且得到了全國人民的積極響應。
我國體育健將在國際比賽中的戰績也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新高度,全國人民的健康素質也有了顯著提高。
青年人妖在當代社會立足,在事業上進一步取得成就,毅力是一項不可缺少的素質。現代中國正處于上升階段,正是艱苦奮斗的時期,缺乏毅力的人很難適應這種積極向上的氛圍,更不用說在這種環境中取得成績。青年人缺乏毅力將漸漸落后與社會洪流,流于平庸,甚至墮落。進行體育運動就是要鍛煉向上精神,奮力向前,只有具備這樣的覺悟與精神,才能跟上這個向前飛奔的社會,跑在前列取得傲人成績。
體育教學是我國教育的基礎學科,學生自小學起就開始了體育教學的熏陶。從小學到初中、高中,在這十幾年中,學生對體育課已經有了很深的了解,并且已經形成了一定的體育鍛煉習慣。但是實質上,我國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還相對滯后,沒有結合專業特點和崗位體能進行課程改革和建設,還不適應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要求。高職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意識比較淡薄,每周參加體育鍛煉超過三次以上的學生比例不到20%,不具備體育特長的畢業生其人數比例為72.5%,畢業生能保持健康水平的人數比例為68.7%,畢業生每周堅持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僅為19.5%。
2.高職體育課程改革研究。由于高職院校與職業教育的發展速度較快,高職課程改革發展相對滯后,加之我國沒有針對高職院校獨立的統一的課程標準,只能沿用《全國普通高等院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導致課程缺少科學性和合理性。體育課程因其在高等基礎教育中的地位,也決定了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研究比其他學科滯后。進入21世紀以來,由于高職院校規模與數量快速發展,高職體育課程改革成果也有所增加,但起點低。起步晚,研究水平相對較低。
為了更好的培養出更加優秀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時,不僅要重視其思想文化建設,還要讓其認識到體育和體育鍛煉發展的緊迫性,這樣才能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如今很多高職院校的學生一心只讀圣賢書,兒忽視了體育鍛煉,致使身體素質漸漸處于亞健康狀態,在身體與心理方面都承受不了任何壓力。在就業過程中參加面試時,面對考官所提出的問題。表現出不知所措的狀態,身體素質的低下加重了心理負擔,給考官留下很差印象,工作機會自然就渺茫。所以為了就業工作的順利展開,高職院校不僅要提高學生對體育鍛煉的重視性,而且還需要進一步進行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提高血紅色呢個的身體素質進而提升其心理素質,從容面對就業,學生們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謹記虛弱身體將永遠不會培養出有活力的靈魂與智慧。
3.對于高等職業院校的體育教育,國家還沒有頒布正式的體育課程教學大綱,目前在設置體育課程時只能以《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為依據,不同省份的職業院校實際現狀和體育要求也不一樣,所以高職體育教學呈現多樣性,設置的課時一般在50~128課時之間,開展體育教學的學期一般為2~4個學期。部分高職院校在開展體育課時,其主要的體育項目為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等,以競技體育為主要教學內容,和普通高校開展的體育課程一樣,沒有體現出高職院校自己的特色,沒有根據學生的職業特點及未來的職業需要具體安排體育課程。考試內容和教學評價以體育競技為主,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只是為了獲得學分而選課。很多學生在課余時間根本沒有體育鍛煉的意識,不利于提高他們的崗位體能和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
4.高職體育課程理論依據混亂。任何課程的設置都不是盲目的,都有指導性的。統一的課程標準,以及高職本身課程建設與研究相比普通高等院校落后,各個高職院校根據對高職院校體育課程不同的認識,導致各校開設不同的體育課程,或者沿用普通院校體育課程內容。
5.教學組織與實施方法。教學組織按專業編班分層次教學,校內實習期間,體育課照常進行。崗位體能訓練實現課內、課外一體化。為保證每天鍛煉一小時并有效進行體能訓練,除早操外,由教務處安排每周三次課外鍛煉課程表,以班級為單位組織活動,由小組實施崗位體能訓練。去校外實習前,各實習小組要制訂切實可行的體育鍛煉計劃和鍛煉目標,實習檢查時將體育鍛煉計劃執行情況納入檢查內容。每學期進行一次體能測試,并進行統計、對比和分析,為課程改革提供依據。
創新教學模式,實施“六步教學法”崗位體能與身體練習學習領域,是學生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五個學習情境,按“六步教學法”實現課程目標。
(1)資訊:學生按任務單的學習目標和任務描述,根據資訊引導,查閱資料回答資訊問題,了解學習內容、明確學習方法。
(2)決策:根據教師提供的訓練知識資料,由小組討論確定訓練內容、訓練方式
(3)計劃:根據學習情境制訂切實可行的課外崗位體能訓練計劃(包括內容、組織、需用場地、器材等),擬定檢查與達到標準。
(4)實施:按照訓練計劃,以小組實施并記錄訓練效果和訓練情況。
(5)檢查:根據訓練計劃內容,由學生及組長共同對訓練過程和鍛煉效果進行檢查。
(6)評價。崗位體能與身體練習課程,以提高崗位體能、增強體質促進健康、身心和諧可持續發展、提高體育文化素養為目標,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學教育、生活與體育技能教育,培養高技能應用性人才。注重學生崗位體能與方法、能力、學習效果和學習參與過程評價,課內60%、課外40%,由學生自評、組內互評和教師評價共同對三個方面進行評定,即:崗位體能與體育能力(資訊、計劃、實施、檢查、過程、結果);社會能力(團結協作、敬業精神);方法能力(計劃能力、實施能力)。
通過學生填寫教學反饋單,對學習領域情境教學內容、方法、手段、教師教學能力、水平進行反饋,進一步總結、提高和完善崗位體能與身體練習情境教學。
結語
總之,高職體育課程改革過程中要準確把握課程改革的趨勢,使得課程改革不偏離“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圍繞素質教育進行課程改革。制定統一的高職體育課程指導思想:加強對該高職院校體育改革人才的培養:提高體育課程在高職院校學科中的地位:課程改革腰圍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服務,以適應高職教育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俞克新.創建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需要顛覆性改革[M].哈爾濱: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