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華
內容摘要:本文論述了教師在學生日記寫作中可能遇到的幾個問題,并提出教師應該采取的幾個解決問題的方法,以使日記教學水平得到較快提高。
關鍵詞:日記 教師智慧 批語 引導 激勵 參與
在日記寫作訓練中,無論是引導學生去觀察體驗生活,讓學生有話可說,還是要求日記在結構形式上一事一議,培養學生對事物的思考能力,通過這些方法去達到訓練的目的,也不失一種有效的途徑。但在實際操作中仍然會遇到多種情況的發生,如日記訓練形式的單一造成的疲勞現象,部分學生跟不上教師的要求而產生的倦怠情緒,或者總覺得沒有多大進步而沒有獲得感。為此,教師不僅要在日記常規訓練上下功夫,還要深入到學生的心靈中去關心關注他們的感受,要用教師的智慧去點石成金,用教師的淵博使學生的腦洞大開,用教師的激情去澎湃學生稚嫩的心靈。
首先,教師要讓評語成為學生的加油站。在我們每次將日記本發下去的時候,學生首先會去看教師下的批語,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看一眼就合上了日記本,這顯然是沒有得到滿意的評價。可是也有個別學生把教師的批語看了又看,甚至還要和教師交流一下意見。由此可見,教師在日記訓練的最后一個環節的作用沒有較好的發揮作用。這或許是因為教師日記評閱量大而忽視了批閱的鼓勵作用,特別是對那些記事簡單,議論也是人云亦云的日記,教師就更顯得無語,下出的評語也就可想而知了,更有甚者可能就只剩一個日期了。學生這樣寫,教師就這樣批,日記訓練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義和活力,我們的這項工作也就成了虎頭蛇尾,不了了之了。其實,教師的批語和學生的日記構成的是一個心靈溝通的過程,心靈對話的過程,要達到一定的“粘度”,這就要靠教師的“交際能力了”。如教師可以采用面談的方式當面指導,也可以詳細的圈點,或提出教師的修改建議,更有甚者教師可以對學生的日記進行改寫和擴寫,給學生一個范例。鼓勵不能是干巴巴的語言,要用教師的真情和能力去感染激勵學生,讓學生把日記當回事兒對待。
其次,教師要讓優秀者更加優秀。教師對那些優秀的日記要圈要點的地方自然很多,他們在教師的長篇批語中不斷加力,使日記的寫作水平提升到日常作文的水平,對這樣出眾的日記教師要做的工作是注重收集整理,每一學期出一本集子,作為禮物獎勵給那些優秀者。當然,教師的精準批語也不可或缺。同時也可以發揮優秀者的帶動作用,以他們的日記為范文,以他們的成功為動力,來影響其他。
第三,教師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實現共同進步。學生生活的范圍畢竟是有限的,相同選材的日記應該很多,甚至兩個人之間發生的事雙方都在寫,教師在批閱中就要善于發現和歸結這樣的日記,可以做一個專題,組織這些學生來參與日記的批閱和討論,達到揚長避短,互相學習和促進的作用。例如有很多學生寫到班里的垃圾管理,學生的落腳點無非是“愛護環境”之類,可是在如何“做”這一問題上沒有觸及到,更重要的是沒有“我”參與其中,沒有讓“愛護環境”落到實處。后來經過學生的參與討論,班里的垃圾桶不見了,垃圾也沒有了。為什么以前一個組一個垃圾桶還垃圾成堆,現在沒有了垃圾桶,反而干凈了呢?學生的日記里是這樣寫的:“沒有了垃圾桶就沒有了扔垃圾的地方,只好裝在兜兜里了”“垃圾桶不是為了方便扔垃圾而是在鼓勵大家多產生垃圾”“我不隨便撕書撕本子,把不用紙放好還可以回收利用”。有了學生的參與,可以讓學生進入到日記的寫作中,可以讓學生成為班級管理的主人,這不僅是作文教學,也是在教育人。
第四,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透過現象,深入思考。有一名學生對教室旁邊的一排楊樹作了描寫,寫它們如何挺拔茂盛,如何粗壯有力。其實這排楊樹很特別,栽種它們的時候距離很近,幾十年過去,它們樹干下半截的粗細不十分大,而到了上半部有些樹就失去了主干;靠邊挨著房檐的樹干深深的嵌入房檐里;樹根將水泥地面頂裂而高高隆起。這些細節學生沒有能夠觀察到,也就不可能去深入思考。樹干為什么會消失?屋檐嵌在樹干里,結果會怎樣?看到隆起的樹根你會想到什么?學生只“觀”而沒有“察”,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帶著思考去“觀”。學生們齊聚樹下議論紛紛:競爭、優勝劣汰、自強、頑強、理想等等,這樣的思考已遠遠超過了七年級的水平。
日記訓練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工作,需要教師的耐心和細心。教師在下評語時要考慮到中下學生的感受,要想到評語給他們帶來的影響力。日記的批閱不僅僅是學生習作結果的一個反饋,而剩下的工作還有很多——教師該采取哪些防范措施。教師的措施越多,日記訓練的成效越顯著,這就是教師在日記訓練中所起的加速作用。
(作者單位:甘肅酒市泉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