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倫
【摘要】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情感與知識交流的一個互動過程。高中數學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改效果顯著,然而始終存在課堂教學效率低的問題。在高中數學教學中要發揮好“問題――互動”教學模式的作用,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主要從教師提問要講究技巧、在課堂中與學生保持有效互動、“問題――互動”式教學的應用效果三方面對該教學模式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高中數學 提問 互動
由于高中數學本身就是一門抽象、邏輯性的學科,因此,過于沉悶的課堂氛圍不但制約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發揮,而且也不利于開發學生的擴散性思維。隨著《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的逐步實施,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教學的需要,因此,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應采取師生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從而實現師生間的有效交流與溝通。一、師生互動式教學的應用措施1.注重問題設計的開放性,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在高中數學的教學環節中,為了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與掌握,教師應課堂上設計出與知識點相關的問題,并且互動式教學也是通過教師的提問與學生的回答實現的。因此,數學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在結合所學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問題設計的開放性。在以往的互動教學中,教師對問題的設計大多是固定的思維模式,這就限制了學生擴散性思維的發揮。例如,數學教師在提問關于“函數概念”的知識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題型:已知函數f(x)=4x2+3x,求f(2)+f(-2)的值,這在無形中加深了學生對函數概念的理解。因此,開放性問題的設計,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在無形中挖掘了學生的內在潛力。2.拓展互動教學的空間性,加強學生的深入探究。
課堂提問的主要目的是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揮學生上課是的主觀能動性。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和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課堂上不能總是只有老師一個聲音,但要維持“問題――互動”式的教學狀態,取決于老師能否提出一個有效合理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回應,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
一、教師提問要講究技巧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提問是一項技能、一門藝術。什么時候提問,如何提問,問哪個學生,學生答錯該如何引導,這些都是需要用心策劃、認真考慮。
1. 提問要表達清晰
數學語言言簡意賅,教師在提問時既要注意語言的嚴謹、簡潔,又要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用準確、精練的語言提出問題,確保表達清晰,學生能夠理解。
2. 提問要有序
教師在上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根據課堂上的知識內容,循序漸進,同時考慮到學生對知識接受的次序,步步深入,合理地提出問題。不顧知識的先后順序隨口提問,只會混淆學生的思考,擾亂其思維順序。
3. 提問要有度
隨意淺顯的問題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超前深奧的問題又使學生摸不著頭腦,只有把握一個準確的度,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二、課堂中與學生保持有效互動
學生是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改中要求把課堂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所以要采用“問題――互動”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學習。教師應該注意以下幾點,在課堂中與學生保持有效互動。
1. 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教師對學生課堂上啟發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占有很大的作用,有學者認為,啟發式教育是教師教學的基本功。教師對學生應該將“啟發”作為教學過程的常態化要求,作為衡量教師素質的一個基本條件。
2. 把握課堂意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雖然教師可以事先對課堂教學的情境進行大概預測,但在課堂上還是會偶爾出現意料之外的情況。倘若教師置之不理,對于學生的疑惑搪塞過關,就會錯失一個很好的教學機會,還會挫傷學生的創造性和積極性。
3. 提出有效問題,教學雙方保持互動
教學過程中要持續不斷地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學生投入到課堂中來。一個合理的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幫助教師洞察學生課堂上的思維參與情況,根據等到的反饋調整自己的教學程序,使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很好地互動。
三、“問題――互動”式教學的應用效果
1.促進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問題――互動”式教學方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突出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同時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課堂上會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提出問題,學生在參與討論的同時提高了學習的積極熱情,實現了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2.促進師生間的關系
教師在互動式的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中“教與學”的固定關系,并促進師生間情感與知識的交流。
3. 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由于數學這門學科比較抽象,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因此學生思考問題的時候思維也比較發散,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針對具有探究性的問題,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知識內容的了解,還能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
【參考文獻】
[1]張金.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師生協作互動的教學策略研究[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