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之珍
摘 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的同時,明確提出全面從嚴治黨,既從思想建黨的角度強調了統一全黨思想、堅定理想信念,又從實踐角度嚴格落實黨章黨規要求、嚴明政治組織紀律,最終扎緊制度的籠子,讓腐敗無所遁形。
關鍵詞:從嚴治黨 全面 實踐
中圖分類號:D26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8-0309-02
“我們黨是靠革命理想和鐵的紀律組織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的幾代領導人對于黨的建設理論都有重要的論述,這些論述不但豐富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建黨的學說,更主要的是在理論和實踐上成功地指導了黨的自身建設。習近平的從嚴治黨思想更進一步的突出強調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既從思想建黨的角度強調了統一全黨思想、堅定理想信念,又從實踐角度嚴格落實黨章黨規要求、嚴明政治組織紀律,把全面從嚴治黨有效延伸到基層、解決好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
一、思想教育從嚴,筑牢“從嚴治黨”信仰根基
習近平強調“黨要管黨、從嚴治黨”,首先從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入手,重視思想建黨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堅持不懈的加強思想理念教育教育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首要任務,是根本性建設。
“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在這樣一個和平年代,我們關于理想信念最簡單的思考就是在面對困難時,我們的黨員干部是否可以以“為人民服務”為先導做決策,在面對各種誘惑時,可以理智的處理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可是眼觀現實世界,新興媒體的興起,傳播方式較之過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種新事物的出現改變了人們接收信息和情緒宣泄的途徑,改變了過去由政府主導輿論權的現狀,它的特點是及時性,海量性,全球性,還有盲目性,一方面方便了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傳播,另一方面也對非馬克思主義,反的思想提供了渠道和空間,“西化”、“分化”等不利思想也通過這些新媒體趁虛而入,一個政權的瓦解往往從思想領域開始的,蘇聯解體、蘇共解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理想信念的動搖。其經驗教訓告訴我們理性信念的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因此我們更應該有所警惕,從嚴思想教育,要提醒黨員干部,在面對敵對勢力的時候,是否可以保持清晰的頭腦,堅定信仰,“如果有一天需要我們面對那樣復雜的局面,作為黨員的我們是否能夠站出來捍衛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共產黨領導。”
實踐總結告訴我們,時下黨員干部群體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就是理想的滑坡,信念的迷失,共產黨人不但要在儀式上入黨,更重要的是要強調思想的黨性,從思想上入黨,強調黨員干部的黨性,堅定其理性信念。我們一直在黨員的思想教育上努力下足功夫,過去是,現在是,未來更是,從而筑牢“從嚴治黨”的信仰根基。
二、嚴格選人用人,夯實“從嚴治黨”組織保障
黨要管黨關鍵在人,首先要管好干部,從嚴治黨,關鍵在于從嚴治吏。國以才興,政以才治,“毛澤東曾說”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是決定因素”,根據中央組織部最新黨內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8779.3萬名,比上年凈增110.7萬名,增幅為1.3%。黨的基層組織436.0萬個,比上年增加5.6萬個,增幅為1.3%,由此可見黨員干部隊伍的枝葉龐大,選人用人就顯得尤為重要,要把從嚴管理干部貫穿到干部隊伍建設全過程中去。
從嚴管理干部的核心是從嚴選拔干部,我們不能用好人定義來定義好干部, 好人主義是培養不出好干部的,要求不嚴就出不了好的人才,2014年1月,中共中央印發了新修訂《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為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要求,從嚴培養選拔干部,從嚴管理監督干部提供了依據。
同時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各級黨委及組織部門要堅持黨管干部的原則,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努力做到選賢任能、用當其時,知人善任、人盡其才,把好干部及時發現出來、合理使用起來。”必須制定嚴格的標準,提高選人用人的質量,遏制用人腐敗與不正之風,標準必須能夠回答“怎樣是好干部”、“怎樣才能成長為好干部”、“如何將好干部用起來”這三個問題。
一個好的干部的培養一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堅持有效的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兩學一做的提出就是要推動從個別到全體,從少數到多數。“兩學一做”,基礎在學,學習黨章黨規,重在明確基本標準、樹立行為規范,堅持正面教育為主,引導黨員通讀熟讀黨章黨規,弄清楚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把握共產黨員為人做事的基準和底線,這是對一個共產黨員最基本的要求。
三、垂范嚴肅黨風,踏實“從嚴治黨”落地之根
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改進作風制度建設進行第十六次集體學習,習近平要求“領導干部要堅持原則、恪守規矩,嚴格按黨紀國法辦事;要嚴肅綱紀、疾惡如仇,對一切不正之風敢于亮劍。” 風氣是一種上行下效的結果,“其身正,不令而行”,從“八項規定”,到教育實踐活動;從整治公款送禮,到整治“會所歪風”;從狠剎“飯局之風”,到禁辦奢華婚喪宴請……作風建設措施具體化、有針對性的,這種作風建設必須,也將形成為一種常態。
領導干部是一個地方,一個單位,一個部門,甚至是一個辦公室的導向標,其一言一行,都是下行者所模仿的模板,因此如果領導干部的作風出了問題,蝴蝶效應就會在社會上展現,從而使得民眾和干部的距離越來越遠,人民長期對領導干部的不滿意,不信任勢必會影響對黨的信任度,從而影響黨的執政基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民是根基和血脈,從毛澤東同志開始就告誡全黨必須牢記“兩個務必”,到今天習近平同志更是強調“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因此,作風建設必須始終緊抓,一會抓,一會松就會有反彈,舊問題尚未解決,新問題又會出現。
同時好干部的標準不能等同于好人標準,同樣的好的領導也不能只是一個好人,各級領導干部必須盡應盡的責任,比如在其位不謀其職就是少作為,不作為現象,領導干部更應該懂得上行下效的道理,以上率下,才能產生了強大示范效應,當干部就必須付出更多辛勞、接受更嚴格的約束。
地方宣傳部門也要加強對深化作風建設的宣傳引導,與新媒體友好合作,利用其優勢主動在突發事件以及社會熱點事件要改變傳統的應對方式,積極應對,作出正面的向導,使輿論引導變為引導輿論,對我們黨為群眾作出的貢獻,將我們所做實事展現在明處,凝聚人心,引領正確的價值觀潮流。
四、嚴明黨章黨紀,明確“從嚴治黨”政治規矩
從嚴治黨靠什么?關鍵是靠嚴明黨章黨紀,黨章黨紀就是管黨治黨的尺子,黨章相當于黨內“憲法”是任何黨員干部不可逾越的底線。對于黨員來說,意味著自愿加入的那天起就多了一份義務,意味著要放棄一部分的自由和權利。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2015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印發了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圍繞學習貫徹《準則》和《條例》、落實主體責任,全面梳理了黨章對黨員、干部的廉潔自律要求和紀律要求,并將其進一步細化、具體化為“四個必須”“八條規范”“六大紀律”等,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規矩簡單,但透露出的是對自身、對形勢、對未來事業的清醒認識。新修訂的《準則》和《條例》適應全面從嚴治黨的新要求,堅持依規治黨和以德治黨相結合,按照我們黨的紀律建設規律和歷史傳統,將違紀行為整合規范為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工作紀律、生活紀律等“六大紀律”,突出了紀嚴于法,執政特色和嚴格追責,通過《準則》這面引領黨員干部的“旗幟”和《條例》這把管黨治黨的“尺子”,多點規范黨員干部行為,實現抓早抓小,違紀則咎,全力解決在治黨管當過程中出現的失之于寬、失之于松、失之于軟的問題,由此而樹立了黨章的權威。
可以說,在今天重新提倡政治規矩,其本質就是為了維護黨中央權威、維護黨內團結統一、重塑黨組織的紀律性和約束力,凈化黨的政治生態。
五、完善監督機制,扎緊“從嚴治黨”制度籠子
近年來黨員領導干部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縱觀而看,除了理想信念動搖、宗旨意識淡薄這一重要原因外,根源在監督機制的不完善,使得官員權力過大或游離于監督機制之外,俗話說人性是經不起考驗,人治昌盛不一定是社會的進步,但法治衰退必然帶來社會的倒退,即便是一個人人學雷鋒的社會,我們依然要建立規則秩序,以法為治,立健全的監督機制,使得有法可依。因此良好的政治環境的樹立,明確的需要完善的制度去約束形成,要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
十八大之后,先后制定發布了《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13—2017年工作規劃》、《中央黨內法規制定工作五年規劃綱要(2013—2017年)》、《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關于黨政機關停止新建樓堂館所和清理辦公用房的通知》、《關于全面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關于嚴禁黨政機關到風景名勝區開會的通知》等一系列法規和條例,細化“從嚴治黨”的法律法規,有什么漏洞堵什么漏洞,有什么問題解決什么問題。
實踐證明,只有建立起一套內容科學、程序嚴密、配套完備、運行有效的法規制度體系,強化制度建設和監督管理,才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杜絕存在于籠子之上的提籠人的出現,才能確保反腐敗工作更加持久、更加有效,才能贏得反腐敗攻堅戰、持久戰的最終勝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
[2]《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9月。
[3]《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
[4]《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
[5]《中國共產黨怎樣解決作風建設問題》,見人民網: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
[7]《革命理想高于天——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理想信念的重要論述》,《求是》2013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