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龍
摘 要:歷史學科的教學,一方面是傳授歷史知識,另一方面是培養歷史素養,在某種程度上,素養的培養比知識的傳授更重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素質教育理念越來越受到推崇,歷史教學也隨之改變,不再僅僅是“應試教育”模式下傳授歷史知識的教學,而是將知識傳授和素養培養緊密結合在一起。
關鍵詞:歷史教學;知識傳授;歷史素養
歷史學科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中華歷史文明的足跡,了解歷史發展的規律。在國家的發展過程中,通過不斷向后代傳授歷史,推動個人和社會的不斷發展。歷史教學已被我國教學大綱確定為必修學科,尤其是近現代史,在將歷史史實傳授給學生的同時,也向他們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與趨勢。總之,歷史學科對個人、社會和國家發展都十分重要。
一、我國中學歷史教學發展現狀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歷史學科的教學存在許多問題,最嚴重的就是將單純地歷史知識灌輸給學生,忽略了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過分重視應試能力的培養,卻忽視了歷史素養的培養。實際上,歷史素養應得到中學歷史老師的高度重視,因為較高的歷史素養對歷史的學習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簡而言之,知識傳授只是單方面地將歷史知識點傳授給學生,而歷史素養則更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逐步推行,中學歷史教學也開始重視知識傳授和素養培養的有機結合。
二、知識傳授與素養培養相結合的重要意義
歷史知識傳授是指在歷史教學中將歷史事實傳授給學生,歷史素養培養是指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歷史素養是指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的能力意識和價值體系,是個體意識和價值觀對歷史學科的一種反映。在中學歷史學科的教學改革中,將知識的傳授和素養的培養有機結合在一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對歷史教學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它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并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歷史素養、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另一方面,它有利于歷史教學的順利開展。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歷史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對個人、社會和國家的發展都是極其有利的。因此,中學歷史教學應重視知識傳授與素養培養的有機結合。
三、將歷史知識與歷史素養緊密結合的策略
1.以歷史史實為基礎,營造真實的歷史氛圍
中學歷史老師應深入研讀教材,了解歷史史實,這是對他們最基礎的要求。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產生真實的情感反應,歷史老師在教學中應正確使用教學語言,無論是在課堂導入環節,或是對重難點的講解,還是復習課的教學,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歷史史實,營造一個真實的歷史環境和歷史氛圍。唯有如此,才能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歷史學科是講究史實依據的學科,比如,在講述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時,中學歷史老師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為學生編制一個“抗日戰爭大事年事表”,以時間為順序列舉抗戰時期的戰役,并在此基礎上,運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進行有代入感的描述,使學生融入老師所構建的歷史大環境,從歷史的延續性角度學習教材內容,從而實現對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
2.明確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
在新課改背景下,中學歷史學科的根本教學目標是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素養,這是進行整個教學活動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實際教學中,中學歷史老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并以此為基礎,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這就需要歷史老師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不以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為唯一目的,重視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比如,在講解“中國古代文化發展”時,教師可對古代各種文化作品進行鑒賞,引導學生理解和感受中國古代文化。又如,在講解“抗戰時期”的歷史時,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觀抗日紀念館,了解真實的歷史,引發學生對抗日戰爭的思考,加深學生對抗戰時期歷史的認識和感悟,讓學生明白愛國精神的偉大,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
3.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隨著歷史教學改革的推進,傳統教學模式下“填鴨式”的教學已不適應學生的發展需要。新時期的歷史課堂,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占主體地位,學生和老師之間是互動交流的關系。因此,歷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入歷史素養的培養,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案,這就要求歷史老師對全體學生的學情有一個深入的了解,探索適合班級主體的教學方法,為傳授知識和培養歷史素養服務。同時,學生之間又存在差別,是不同的個體,都具有自己的特征。因此,中學歷史老師應了解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在教學過程中對號入座,使不同層次學生的歷史素養都得到有效提升。
總之,中學歷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知識傳授和歷史素養培養的融合,在提高學生歷史知識水平的同時培養歷史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建輝.例析歷史知識傳授與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J].江西教育,2015(36):50-51.
[2]任存娣.高中歷史教師的專業素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