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曉麗(河北省定州市韓家洼初級中學,河北 定州 073000)
?
初中化學教學情境創設初探
薛曉麗
(河北省定州市韓家洼初級中學,河北 定州073000)
摘要: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知識具有情境性,是在情境中通過活動而產生的,而情境的創設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將決定學習的效率。因此,只有讓學生在良好的教學情境中,通過目標定向活動,產生愉快的學習情緒,集中注意力,才能有效參與教學過程。筆者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就如何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地教學情境進行了簡單的闡述,希望對教學工作的開展有所啟發。
關鍵詞:初中化學;教學模式;情境教學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間每時每刻在進行的心靈接觸。”可見,融洽的師生關系在實際教學中的重要性。情感會對人的行為施以巨大的動力影響,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發揮情感因素的作用,積極引導學生,多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在良好的氛圍中創造合理的教學情境,從而通過激情飛揚的課堂教學引發學生情感的共鳴。
教師富有情感的風趣幽默的語言、親和的教態容易感染學生的情趣。在課堂上允許學生大膽地討論發言,讓學生在爭辯中逐漸形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成長與發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來,發揮自己的潛能,愉快地創造性地學習。教學方式的選用要符合學生的心理,因學生而變。針對部分學生的厭學現象,我們應該反省一下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盡可能多備一些心理預案,彈性備課,注意學生的興趣,隨機應變,找到自己與學生溝通交流的最佳方式,使學生從內心感到教師是和他們一起在學習,平等對話,沒有居高臨下的壓抑感。在教師用心創設的和諧情境中師生情感交融,學生就會“親其師而信其道”,學習情趣和學習動力倍增,思維有效碰撞并閃現智慧的火花,由“要我學”為“我要學”。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生活又是創新的唯一源泉。生活中處處涉及化學知識,我們可以運用真實的生活情景創設教學情境,而初中化學具有啟蒙性、基礎性、全面性、發展性等特點,更應聯系日常生活,讓學生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由表及里地認識化學世界。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可以有針對性的創設一些與生活有關的教學情境。比如說,在進行“一氧化碳的性質”的學習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燒水時,為什么不小心將少量水潑撒到煤爐火焰上,爐火不但不減退,反而躥出一股火焰且燃燒更旺或者冬天關閉門窗用爐火取暖,為什么容易引起煤氣中毒等現象;又或者在學習“溶液”章節時,教師可以從淘米水和馬鈴薯切成絲在水中浸洗后的液體出發,使學生了解什么是懸濁液,又或者可以從用洗滌劑洗油脂形成乳化現象與用汽油洗油漬形成的溶液出發,使得學生逐步的了解有關溶液的知識等等,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很容易引發學生的共鳴,從而激發學生的的學習興趣。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課堂也因實驗而更加精彩。化學教學離不開實驗,化學實驗是化學教學中設置情景的有利因素和重要方式,實驗不但可以提供大量的情境素材,而且能夠強化和凸現各種化學現象,富有真實性、知識性、應用性和趣味性。例如,在學習“燃燒的條件”時,可讓學生表演“水中生火”、“魔棒點燈”和“燒不壞的手帕”等趣味實驗。在學習“氧氣的檢驗”時,老師先不講檢驗方法,而是用一根帶火星的木條,分別插入盛有氧氣和空氣的集氣瓶,結合自己記憶系統中的信息,從而產生大量的、獨特的新思想。它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成分。
(一)思維源于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的情境,為學生提供質疑問難,獨立思考,積極表現獨立見解的良好時機,為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創造條件。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是設問法。其典型問法是“你對此問題的解答想到了哪些可能性?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思維保持旺盛的態勢和高度的自由。將思維向不同方向展開,盡可能得到獨創的想法和見解,使之盡量受到發散思維和訓練。
(二)要教給學生的思維方法和過程。教師在講解某個問題后,經常有學生詢問:“你是如何想到用這種辦法來解決的,我為什么想不到?”,所以教師在上課時,不僅要講解自己思維的形成過程,也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誘導學生從單純的知識繼承,逐漸發展到思維的模仿。同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以方法為綱,將知識網羅起來,使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又能學到知識獲取的方法,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要培養學生豐富的聯想、猜想。聯想在性態上是發散的、多層次的、多方向的。聯想有的屬觸景生情,觸類旁通,產生“頓悟”的現象。有的屬伴隨型,它不是獨立產生、發展,總是隨其他思維同時交織產生發展著。有的屬仿變型,“仿”是求同,“變”是求異,人們看到一事物的優點,往往產生模仿心理,但又不滿足于仿效而產生求異更新思維。有猜想才有奮斗目標,聯想與猜想使學生思維活躍,反映靈敏,思維流暢。聯想是思維的翅膀,猜想是思維的天堂。富于聯想與猜想的人,就能從已知的此岸,勝利到達未知的彼岸。
(四)鼓勵學生擺脫習慣思想的束縛,培養學生的探求精神。有的教師習慣于“按既定方針辦,不喜歡或不理解學生“求異”精神,超越了教師設計的軌道,就加以嘲諷和壓制,并加以訓斥,這是發展學生發散思維的大忌。要贊揚學生敢于打破常規,不因循守舊,敢于突破,不迷信教條,不盲從權威,不荀同于常人之見。對視為“完美無缺”的結論敢于挑剔,重新思考。
(五)培養學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發散思維是研究性學習,是開放性學習的一個過程。在學習中,培養學生圍繞研究主題對發散思維的問題、信息進行收集、加工處理和利用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幫助學生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新信息,學會整理與歸納信息,學會判斷和識別信息的價值,并恰當的利用信息,好信息的充分利用又一次開拓了發散思維的渠道,不斷的更新、不斷的完善,方能帶來不斷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許成剛. 初中化學教學情境創設存在問題及解決策略[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5,05.
[2]何穎. 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情境創設初探[J]. 科技創新導報,2015,16.
[3]韓冬. 淺談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創設問題情境[J]. 品牌(理論月刊),2010,1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2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