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靜潔
【關鍵詞】鄉土歷史資源 歷史教學 運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A-0071-01
鄉土歷史是指家鄉或故鄉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發生和發展的整個過程,它包括家鄉或故鄉的歷史事件、歷史名人、名勝古跡、出土文物、特色文化等。鄉土歷史范圍可大可小。大而言之,是指本省(市、區)以至鄰省(市、區)的地區歷史;小而言之,可指本縣、本鄉(鎮)、本村(屯)的歷史。鄉土歷史作為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等方面,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應積極地開發、利用鄉土歷史資源,重視鄉土歷史的教學。
一、利用鄉土歷史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每個學生從小生長在自己的家鄉,對自己的家鄉都很熟悉,對家鄉神奇的歷史故事、著名的歷史人物、古老的歷史傳說、各種風俗習慣、獨具魅力的山水和廟宇都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但他們對這些鄉土歷史知識了解不是很多,教師可以嘗試把身邊的鄉土歷史知識滲透到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學習《秦皇掃六合》一課時,課前我問學生:“你們喜歡去旅游嗎?”他們都大聲地說:“喜歡!”我又說:“現在我給同學們推薦一個廣西的旅游景點——靈渠,大家周末回家上網查詢有關靈渠的知識,比如它修建的時間、地點、作用,同時做好記錄,下周回來我請同學們來介紹這個旅游景點。”上課時,我先請學生給大家介紹靈渠,學生爭先恐后地對靈渠做了介紹。待學生了解有關靈渠的知識后,我深入講解了秦始皇當時修建靈渠對鞏固統一的重大作用,以及秦始皇鞏固統一的其他措施。靈渠是我們廣西的人文歷史,學生特別關注且很感興趣,在這節課中聽得很認真,課堂學習氣氛很濃。
二、利用鄉土歷史資源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鄉土歷史教學是愛國主義教育必不可少的環節。要使學生熱愛祖國,必須使其熱愛家鄉;要使其熱愛家鄉,必須使其了解家鄉。前蘇聯教育學家加里寧說過:“愛國主義教育是從深入認識自己的故鄉開始的。”“家鄉是看得見的祖國,祖國是擴大了的家鄉。”鄉土歷史具有直接性、具體性的特征。歷史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往往對教材中與自己家鄉相關的人和事懷有濃厚的興趣,對他們而言,這些人和事與他們生長、生活的環境密切相關,因而感到親切。讓學生去看、去聽、去感受家鄉的古今變化,體驗家鄉的滄桑歲月以及歷史悠久的文化底蘊,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起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激發他們建設家鄉、報效祖國的責任感。例如在教學《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太平軍抗擊洋槍隊”這個內容時,我首先讓學生觀看太平天國運動的相關視頻,通過視頻深入了解這段歷史,再結合課本的知識點,知道這次歷史上著名的農民起義就發生在我們廣西的桂平,了解這支農民軍在近代反抗外來侵略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具體、親切的鄉土史料,讓學生為自己的家鄉感到自豪,為家鄉的歷史成就感到驕傲,培養了學生愛家鄉的感情,進一步喚醒他們對祖國的熱愛。
三、利用鄉土歷史資源提高學生的素質
當前,我們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學生的素質是多方面的,如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鄉土歷史,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歷史遺存豐富的橫縣,是學生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的廣闊天地。我組織學生就近參觀考察了本地的歷史遺址,如北宋著名詞人秦觀編管橫州時,于橋畔留下“瘴雨過,海棠開,春色又添多少”的千古佳句而使其美名遠揚的海棠橋;為紀念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交趾而建的伏波廟;部分紀念館,如淮海祠、淮海書院;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如橫縣烈士陵園等。還指導學生進行人物專訪,訪問附近閱歷豐富的長者,指導學生撰寫鄉土歷史或家史等。通過一系列活動,我們為學生創設了新的學習環境,開拓了新的學習途徑,引導學生從校內走向校外、走向社會,讓學生在實際鍛煉中得到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從而全面提升了學生的素質。
鄉土歷史資源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只有將鄉土歷史如春雨一樣悄悄滲入到歷史課堂中,與歷史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學生的愛鄉愛國熱情才會滋長起來。我相信,學生在鄉土歷史的滋潤下,必將樹立起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精神,這應是新時代賦予歷史學科的神圣使命。
(責編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