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良德
【摘要】當前,中職教育專注技能教學,對公共基礎課程重視不足,導致中職生職業素養不高,影響其職業生涯的發展。本文從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出發,選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群眾基礎最為廣泛的文學樣式——“對聯”開展信息化課堂教學,藉此提升學生的文字運用、思維訓練、綜合素質能力,促進其職業生涯的發展。
【關鍵詞】中職語文 教學改革 信息化教學 探索 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041-02
對聯 ,雅稱“楹聯”,俗稱對子,是我國經久不衰的一字一音的獨特藝術形式,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意義非常。為此,利用信息技術搭建的“中職語文對聯互動學習平臺”(以下簡稱平臺)應運而生。在教育領域,信息技術正以巨大動力推動著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變革。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變傳統課堂教學,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情況和效果卻參差不齊。我們開展信息技術環境下對聯教學實踐的研究,對于推進課程改革的實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職生畢業發展分析
據學校招生就業辦公室近年畢業生就業跟蹤調查資料顯示,大部分中職生畢業后升值空間有限。主要體現在:第一,入私企多,入公務員序列、國企少。主要是因為后者需要較高的學歷。第二,中職生就業穩定性差,對企事業單位忠誠度較低。主要是因為大部分中職生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組織紀律性較差,溝通、團隊合作能力欠缺,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第三,中職生進入管理層的比例較少。主要是因為中職生與高校畢業生相比,文化基礎薄弱,學習主動性不強,執行力較低。在知識結構、文化基礎、表達與交流、組織能力、人文素養、心理素質、管理能力、社交能力等多方面與高校畢業生差距明顯。中職生只具備最基本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職業生涯發展空間不大。
二、公共基礎課程的重要性
原教育部分管職業教育的魯昕副部長曾表示:“中國的職業教育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在頂層設計上沒有搞清楚,把中等職業教育的定位設定在培養低端勞動力,這是極其錯誤的。”我們瞄準的應該是產業鏈、價值鏈的中高端,中職教育要培養中高端的技術人才,不是培養一技之長。一技之長是職業培訓,不是學校教育。所謂的人才“中高端”,并非只是一個學歷水平或者技能水平的高低問題,關鍵在于核心素養即職業精神、職業素質、職業能力的實際表現水平。而核心素養的培養就是解放思想,創新思維。在中職的教學領域中首先要做到的應該是以能力為本位的思維審視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充分認識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是提升職業素養的一個主渠道。然而,當前,語文等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質量不高,不能滿足中職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目標要求,主要體現在:第一,中職教學模式枯燥、單一,與普高雷同,忽視中職生學業基礎差、學習動機弱的問題;第二,忽視公共基礎課程與專業技能課程的內在聯系,忽視公共基礎課程對學生職業素養的作用。
思考如何運用信息化教學的手段,提升中職生的職業素養,成為中職語文教師探索與實踐的方向。根據中職語文教學大綱的啟發,我們最終選擇“對聯”這一傳統文化作為中職語文教學模式創新的切入點,希望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提升中職生的職業素養,促進其職業生涯的發展。
三、中職學習對聯文化的現狀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對聯文化是群眾基礎較為廣泛,喜聞樂見、短小精煉的文學樣式,對學生的文字運用、思維訓練、口語表達等綜合素質的提升有著顯著作用。然而,如此優秀的傳統文化到了中職階段,卻出現了文化斷層,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在中職,傳統文化的學習缺乏系統教材;2.教學方法單一、枯燥;3.文化課程不受重視,學時不足;4.學生參與面小,接觸內容少。
四、信息化手段搭建的傳統文化學習平臺
為了改變上述現狀,平臺應運而生。其搭建理念由四個詞概括:1.對接: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對接;2.統一:教學材料、數字資源、教學設備三要素統一;3.融合:信息化與教學環節的深度融合;4.創新:教師充分利用對聯平臺創新自己的教學模式。
平臺將數字化資源、教師課程包、校本資源、教學管理等融合,具有四大特征,具體表現為:
1.信息化。平臺通過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環節深度融合。平臺采用flashCS5設計開發,使用ActionScript3.0作為系統語言,建立了不同版塊的教學資源包,來實現預習、復習、學習、考核等教學環節。通過使用HTML語言,平臺以網頁形式表現,可脫離平臺運行。本平臺也可通過光盤運行,適合任何系統。當然,為了動畫、視頻的正常播放,運行本平臺前,應先安裝視頻播放軟件和Flash的兩個驅動程序。
2.網絡化。平臺有單機版和網絡版兩種模式。網絡版模式可通過校園網中的數字資源平臺鏈接進入,教師和學生人手一賬號登入平臺,搭建班級。教師通過平臺上傳、共享教學資源,更新后臺數據;學生通過聯網平臺進行知識考核。
3.集成化。平臺有7大版塊,分別是概述、起源、故事、文化、展廳、游賞、游戲,顧名思義,將各類渠道獲得的對聯資源進行了篩選整合,彌補了對聯在中職學校缺乏系統教學資源的問題。各版塊中匯集了相應的圖、文、音、視資源,甚至包括學生創作的動畫作品,讓教學內容與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對接;在“游戲”版塊中,平臺還建立了龐大的試題庫,教師通過后臺管理更新試題,真正做到教學材料、數字資源、教學設備三要素統一。
4.智能化。平臺的教學系統依托各大版塊實現了教師備課、授課智能化,學生學習、練習智能化。特別是平臺中的“游戲”版塊替代了常規的檢測考核,深受學生喜愛。游戲采用Flash和Asp數據連接,題目從數據庫抽取,答題結束后,出現對聯排行榜,智能顯示參與者的頭銜和排名。排名方式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童生”。有了競爭,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同學們都踴躍參與闖關答題,爭取進入對聯排行榜。教師則通過后臺或排行榜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
五、解決問題,完善平臺
經過階段性試驗教學后,教師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平臺的使用效果。同學們普遍認為平臺有三個優點:1.教學資源豐富,各種優質資源薈萃;2.教學內容趣味,特別是游戲環節,寓教于樂;3.教學形式新穎,語文課進入機房。
有優點,也有不足。在階段性實驗教學后,我們發現課后作業和教師評價功能不夠完善,平臺的交互功能還有待加強。經過多次探討,我們最終通過在平臺中再添加一個版塊鏈接,建立“對聯學習論壇”(以下簡稱“論壇”)簡單有效地解決了難題。論壇的四區是對原有版塊的補充。教師通過在論壇發布任務,學生引領完成,上傳資料,教師則進行評價。師生均實名制,做到班級、座號一一對應。圖片區、故事區是讓同學們留意身邊的對聯圖片、故事,學會收集、分享資源;原創區是師生交流互動完成作業和評價的區域;擂臺區則提供學有余力的同學前去打擂,體現分層次教學的理念。
改進后的平臺功能更加強大,襄助教師在課程的執行中得到舒暢感、成就感、幸福感;引領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時得到興趣性、探索性、成就感。授課教師通過平臺針對學生學習、練習等環節進行數據分析,為改善學生課堂學習質量提供依據。同時,平臺實現了學生隨時、隨地、隨需的自主學習。豐富的課程內容展現形式,良好的用戶體驗,創造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提高了學習效果。學生與教師可進行在線互動式問答,平臺可將學生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進行分析形成移動知識庫。
六、收獲與展望
平臺的使用效果得到了學校領導的肯定,由試驗班級向一年級所有教學班推廣,擴大了學習對聯的人群范圍。學生的對聯知識、綜合素質都有明顯提升,無論是簡單的對對子,還是原創對聯都能挑戰一二。如教師曾在論壇出上聯“水似瑤琴彈妙曲”,在全校范圍內征集下聯,有學子則對出了“山若寶璱奏清音”的佳句。相應的校內對聯、燈謎等傳統文化社團人氣也水漲船高,不少師生走出校門參與更高水平的交流。我校王榮挺教師就以“晉邑凝眸,千疇錦繡豐收景;神州放眼,萬馬奔騰改革圖”獲評晉江市新春第一聯。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我們還將完善平臺,甚至嘗試搭建詩詞、燈謎等傳統文化的教學平臺,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讓沿襲千年的文化大放異彩,讓我們的學子在學習過程中提升綜合素質,提高職業素養,為今后的職業生涯做最完備的鋪墊。
參考文獻:
[1]李林穎.《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現狀研究》.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學報》.2015年
[2]張志誠.《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提高中職生素質》.《中學教學參考》.2010(22):18-18
[3]李玉霞.《中職工科學校語文信息化教學探索》.《山東師范大學》.2014年
[4]陳文娟.《中職學校信息化教育的教學模式與教學設計改革思考》.射陽職業高級中學《網絡財富》.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