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蘭(重慶市璧山區來鳳小學校,重慶 402763)
?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感的培養
劉宗蘭
(重慶市璧山區來鳳小學校,重慶 402763)
摘要:所謂數感是人對數與運算的一般理解,這種理解可以幫助人們用靈活的方法做出數學判斷和為解決復雜問題提出有用的策略。也可以說數感是一種數學素養。建立良好的數感能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知識理解和解釋現實問題,并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與數建立起聯系,有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數學教學;數感;培養
所謂數感是人對數與運算的一般理解,這種理解可以幫助人們用靈活的方法做出數學判斷和為解決復雜問題提出有用的策略。也可以說數感是一種數學素養。由于數學知識本身產生于現實生活,因此培養數感要把數學知識同實際相聯系。建立良好的數感能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知識理解和解釋現實問題,并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與數建立起聯系,有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感呢?
布魯納強調:數學知識不是一個簡單的結果,而是一個過程。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也決定,在他們認識活動中的思維正經歷著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小學生這種思維特點進行教學,以生活實際和學生的經歷、體驗幫助理解抽象的概念,建立數感。
在小學階段,學生要學習的整數、小數、分數等數概念,本身就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把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讓學生在生活中充分地感知、充分地體驗,再加以適當的抽象概括,避免產生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的現象。
以“分數的意義”教學為例:我首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平均分4個橘子或8塊糖,并且讓學生一邊動手一邊思考:你們有幾種分法?平均分成了幾份?一份占整體的幾分之一?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充分體驗,逐步認識到平均分的不僅可以是一個物體,還可以是幾個物體。這樣學生們對單位“1”就有了很清楚的理解,很容易地、順理成章地聯系實際,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了分數的意義,對分數也有了初步的理解。
學生對分數的意義是否真正理解,還表現在學生是否能用多種方法來表示分數。所以,我又啟發大家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事物還能用分數表示?舉出生活中的分數。學生們的思維非常活躍,在身邊、在生活中找到了各種各樣的分數。當學生能夠主動地在生活中找到分數、運用分數時,說明學生切實把分數同生活聯系起來,真正理解了分數的意義。同時,學生在對生活中的分數的感悟過程中,逐漸建立起數感。
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不僅是理解數的需要,同時也會加深學生對數的實際意義的理解,使學生在比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當于幾倍的認識,使數感得到發展。
例如:在進行大數目估算的教學時,我請學生們試著估算一下全校有多少名學生?體育館有多少個座位?全校學生人數與體育館座位數有什么關系?大多數學生都能自覺地把要估算的數平均分成若干份,數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數相當于一份的多少倍,用這種方法估算這些大數。學生在這樣的估算訓練中,估算能力逐漸提高,很快和數建立起聯系,體會了數的大小、多少的實際意義,學生對數的感知能力也會逐步提高。
因此,在學生對數有了初步的體驗時,通過比較才會使學生加深對數的理解,體會到數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夠以小數感知大數,以及辨證地看待一個數,從而使學生的數感得到進一步發展。
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信息,在交流對數的感知時,體會數學的價值,從而促進數感的形成。
例如:在講“升和毫升”時,練習中要求學生會看刻度說出水的體積。圖示為:一個量筒裝有1000毫升水,另一個量筒裝有700毫升水,一共是多少呢?學生看圖后得出了多種答案:有的說1升 700毫升;有的說1.7升;有的說1700毫升;有的說升。學生用多種方法表示同一個數量,通過討論判斷出這些方法都是正確的。說明同樣表示相同水的體積,可以用整數、也可以用小數和分數表示。這樣學生就把分數、小數、整數聯系起來了,知道了能從多個方面理解一個數,豐富了對數的認識,進一步發展了數感。
學會傾聽,從別人對某些數量的描述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也是一種交流。在交流中,大家將自己的想法與別人進行交流,也體會別人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從不同角度感知數感,增進數感。
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說過:從學生生活經驗中舉出的例子,將有助于他們把所學習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間建立起聯系來。只有當學生把所學知識與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內化知識。
因此,培養學生的數感還要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和理解現實問題,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與數量關系建立起聯系。要使學生學會從現實情境中提出問題,從一個復雜的情境中提出問題,選擇恰當的方法解決問題,并對運算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這就需要具備一定的數感,同時也使已具備的數感得到了強化。
例如,在一節實踐活動課中,教師創設情境,如:春天來了,同學們最想“春游”。在組織春游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哪些問題呢?你能用數學知識解決這些問題嗎?同學們紛紛想出了很多問題:租車問題、購票問題、計算耗油量、根據路程與速度估算時間、設計路線等。學生從多角度考慮,設計了許多解決問題的方案,并對自己設計方案的合理性做出了解釋。
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們不斷完善自己對原有知識的理解與認識,并不斷建構對社會生活及知識本身新的意義,使學習與真實的實踐有效地聯系起來,強化數感。所以說,人們只有將知識運用于解決現實生活問題,才能真正地理解它,才能使數學知識真正有用武之地。這樣,學生能夠用自己對數的理解去認識了解社會生活。反之,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認識與了解又會強化數感的形成。
總之,培養學生數感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培養學生的數感,可以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社會,體驗現實,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決問題,這無疑會有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隨著數感的建立、發展和強化,學生的整體數學素養也會有所提高。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