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豫
摘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計一些學生無法輕易解決但通過鉆研可以解決的問題;抑或當前無法實現,經過努力能夠實現的目標。這種教學設計對于培養學生自信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可或缺,可以說這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形成的基石。然而,差之毫厘,謬以千里。若教師把握不好問題的難度,則會讓學生的信心在一次次的挫敗中消失殆盡。這樣的話,塑造學生的目標不但實現不了,還令學生的內心產生對學習的排斥和恐懼。所以,如何把握好教學設計中問題的“度”,使其發揮它預期的作用,是值得探究的問題。
關鍵詞:教學設計 學生心理 學生個性 反饋交流
教師在教學中扮演但不僅限于知識與學生間紐帶的角色,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安排教學內容,考慮不同的因素設計難度適宜的問題,或是給出學生有望達到的要求。這是一種智慧,能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若是將問題難度設置得恰如其分,則會對學生的學習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而若是偏難,則會把學生心中對學習的排斥給揪出來,對教學百害而無一利。那么,教師勢必要有根據地設計問題,掌握難度。
一、把握學生心理
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承載著父母師長的期望。都說校園生活好,從生活壓力看確實如此。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生能受到的唯一認可是學習成績。每個人都渴望被認可,學生亦不例外。當然,這種認可并不非要基于外界對他們的稱贊,很多時候是一種自我認可。如在中學教學中,一位對學習不上心的學生,面對教師給出的“有感情地背誦《蜀道難》并賞析你認為值得稱道的表現手法”這一預習作業感到無所適從。對他而言有以下問題:生僻字不認識;文意難以理解:誦讀需要帶感情;分析表現手法及說明選擇該句的原因。本就對學習有些排斥,遇到這樣一串問題,自然是望而生畏。這對于該生來說,只能讓他又一次走上得過且過的老路,因為他知道自己無法完成,何必浪費時間呢?久而久之,這種不在乎的心理會將他潛藏的動力蠶食掉。而若是換成難度適宜的問題,如“找出《蜀道難》里你認為值得稱道的句子并說明理由”。學生一看,作業沒太多要求,或許讀一遍、查一查就可以完成。在閱讀和搜集資料的過程中,他會發現五丁開山、六龍回日這樣的神話故事或是“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這樣的夸張與擬人手法。也許該生從小喜歡看神話故事,會覺得這些東西與興趣聯系起來,從而產生共鳴,認為讀《蜀道難》很有意義。再或許他想到“杜鵑啼血猿哀鳴”,兩處都有猿,那么猿是不是一種特殊的意象呢?就會想了解。這樣的問題難度合理,學生樂于嘗試,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收獲,認為自己獲取了有價值的東西,產生了對自我的認可和滿足感,這是教師需要注意的。教師不必覺得降低一些難度不合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夯實基礎很重要,且以點及面的教學更易讓學生自主思考,對教學是有利的。
二、熟悉學生個性
教學中問題的難度還需考慮學生的個性,在教學中通常提到的一點是因材施教。筆者認為“材”不應狹義地定義為學習程度,更應集中在性格上。以翻譯碩士的教學為例,有些學生傾向獨自鉆研,通過大量的文獻閱讀豐富完善自己,秉持“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思想。對于這種學生,教師可以給其布置翻譯著作、校對譯文的任務,必使其充滿動力。而若讓其擔任某大型會議的翻譯,可能該生就會因懼怕無法順利完成任務而產生抗拒,因為性格較為內斂,平時較少投入在相關領域。這種任務出發點是好的,意在培養其實干能力,但也要注意學生的個性,考慮其平時所學,循序漸進,避免適得其反。若是要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可改為“擔任班級英語學術交流會的主持”,這樣難度適中的任務通過準備是可以完成的,之后再繼續培養。而有些學生樂于與人交流,認為“實踐出真知”,既然是專業碩士,就應多在實踐中尋找機會,坐在圖書館研讀專著是件痛苦的事情。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應安排他參加各類的活動,讓其有機會一展才能。要安排其多讀書,可給出如“整理某宴請上常用菜名的譯法”這樣的要求,而不是“列出五條常用的翻譯指導理論并寫出其發展歷程”。學生認為前者是為了工作做準備,就會認真搜集整理:而后者則可能會讓他不喜,與自己的工作聯系不大,馬虎了事,收效甚微。實際上理論與實踐都很重要,而考慮學生個性并不意味著投其所好,只是將普遍性和特殊性都考慮進去,在達到普適性要求的情況下再有針對性地為學生設計問題。
三、做好反饋交流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是現代教育區別于以往填鴨教學的明顯差異。教師設計問題難度是教師的構思,不客氣地說,這是教師根據自己經驗和認知的一種“想當然”,而“想當然”的對象是學生。所以脫離了學生的問題設計是毫無意義的。時常與學生交流,聽取他們的反饋,調整合理的問題難度,使問題處于鐘表的12點方向,不偏不倚,恰好居于一個通過努力可以解決的狀態,而不是讓人望而生畏,這是教師在長期教學中需要堅持的。而與同事交流心得也應常有,自己的看法總是片面的,集思廣益才有利于教學工作。